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海口大坡许氏宗祠:琼州岛上的历史瑰宝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海口大坡许氏宗祠:琼州岛上的历史瑰宝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编辑: 孟庆媛

 在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大坡村,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许氏宗祠,民间称“金公祖祠”。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琼州大地,见证着许氏家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海南的历史文化记忆。

  大坡许氏宗祠始建于晚明天启甲子年(1624),创建者为族中举人许晖斗。在清代,宗祠多次重修和扩建,不断完善其规模和建筑风格。到了1980年代,许氏后人又捐资重修,使其基本保持原样结构。2012年,海口市政府将许氏宗祠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海南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保,这无疑是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高度认可。

  宗祠总占地面积1209.6平方米,为三进院落式,主建筑坐北朝南,以正殿中轴线为中心,按顺序设有拜殿、门楼、大门等主建筑,廊庑分设在左右两边,形成与中轴线平衡对称、稳重庄严的建筑格局,体现了鲜明的礼制建筑的艺术特点。从宗祠的门楼开始,建筑特色便一一展现。山墙为山尖式硬山墙,墙头博缝作灰雕线条,墀头收口灰雕简洁彩绘装饰,尽显古朴典雅;屋顶正脊为硬山式屋脊构造,脊上雕有祥云图案,两端鸱吻为造型精美的繁枝卷叶彩色灰雕,垂脊同用尾繁枝卷叶彩色灰雕收檐,但造型各异,别有春秋;屋面为灰布筒板瓦,檐沿设翠绿色团花琉璃瓦当收檐,从其造型及工艺看应是近期物品,却也与整体建筑相得益彰,屋顶灰布筒瓦块为直线“人”字坡,与硬山顶山墙在造型和结构上互相呼应,外表硬朗,呈现出一种刚强建筑美感。

  走进门楼,两侧为耳房,耳房硬山墙头为防火封护式,造型起伏突出,样式美观,双面作灰雕线条装饰处理,墙头收檐处立一灰雕狮子收口,左右对称。门楣上方悬挂木制阴刻红底金字“许氏宗祠”匾额,庄严肃穆。走过中庭,从五级台阶上到拜殿基座。拜殿大门为硬木制作的三框六扇门叶,门楣上设木格栅,中间悬挂红底金字木阴刻楷书匾额,题为“追远报本”,表达着许氏族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感恩之情。拜殿开间总开间为43路瓦,主厅分格为21路瓦,进深为11架檩,大厅为抬梁式梁架,支柱为木制金柱、石制夹墙柱及檐柱的六柱构造,金柱支撑起五架梁和檩,由木雕宝瓶瓜柱托三架梁和檩,由木雕花篮脊柱托起脊檩,抬梁两侧由夹墙柱及檐柱托两包头梁,工艺精湛,令人赞叹。

 穿过拜殿,走过一个天井,便来到宗祠的正殿。大门为硬木制作的三框六扇门叶,门楣上设木格栅,中间悬挂红底金字木阴刻匾额,题为楷书“中宪大夫”。厅内为由两座抬梁式梁架、两座穿斗式梁架、二十四根主柱形成横向的三跨主厅空间宽度。整体建筑总开空间为69路瓦,主厅中间为17路瓦,其余均为13路瓦,进深为15架檩。正殿空间高大开阔,建筑工艺精细,选料上乘,装饰精致,营造出正殿庄严肃穆的礼制祭祀空间。

  许氏宗祠的修建和修缮经历了近400年历史,伴随着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变化至今,具有极其重要的中国各时期传统礼制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是许氏家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学者、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0.2299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