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科举制度中的双氏镜像 —— 从庆历进士到光绪举人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科举制度中的双氏镜像 —— 从庆历进士到光绪举人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编辑: 贾小鑫


双氏在科举制度中的表现,书写了一部家族与时代共振的历史。宋代双渐于庆历年间中进士,任汉阳知府时 “为官和气,易于接近”,被百姓称为 “古循吏”,其事迹被载入《宋史・循吏传》。这种 “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在明代进一步强化,临川双氏家族自唐代双宝义起,至清代共出进士 12 人、举人 37 人,形成 “一门三进士,四代五大夫” 的科举盛况。

 

科举文化对双氏家训产生了深远影响。河南长垣双氏族谱将 “耕读传家” 列为族规首条,规定 “子弟六岁入塾,十二岁习经,二十岁应考”,并设立 “劝学基金” 资助贫困学子。这种文化传统在当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北京双氏文化研究会与高校合作设立 “双氏奖学金”,将科举精神从 “入仕为官” 转向 “学术创新”,培养出多位非遗传承人与文化学者。

 

值得关注的是,双氏科举人物呈现出 “文武双全” 的特点。清代双林以武举人身份平定贵州苗民叛乱,因战功获 “巴图鲁” 勇号,其家族既保留满族骑射传统,又融入汉族儒家文化,形成独特的 “军功 - 科举” 双轨发展模式。这种文化融合的智慧,使双氏在科举时代既能通过文试跻身士绅阶层,又能以武勋巩固家族地位,成为多元文化共生的典范。



0.3174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