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唐代羁縻政策下的民族互嵌 —— 西南夷双舍氏的汉化轨迹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唐代羁縻政策下的民族互嵌 —— 西南夷双舍氏的汉化轨迹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编辑: 贾小鑫


唐代西南夷双舍氏的归附,开启了少数民族融入双氏的新篇章。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贞观年间,西南夷首领双舍因助唐平定叛乱,被赐姓双氏,其部族逐渐汉化,成为云南双氏的重要源头。这种 “以功赐姓” 的模式,在宋代党项族、元代蒙古族中亦有体现,如蒙古族瑚尔拉特氏、满族珠鲁氏等均在明清时期改姓双氏。

 

双舍氏的汉化过程呈现出 “制度性融合” 的特征。在政治层面,双舍被任命为羁縻州刺史,其部族保留自治权的同时,需向朝廷纳贡;在文化层面,双氏族人学习汉地农耕技术,引入儒家教育,其宗祠楹联 “德被群黎,瀛台互相争请;惠施兆姓,河梁各荷帲幪”,既体现了汉族官僚的治世理想,又保留了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这种融合在建筑形制上尤为显著:云南宾川双氏宅院既保留满族 “口袋房” 布局,又融入白族 “三坊一照壁” 的装饰风格,形成独特的 “满汉合璧” 建筑美学。

 

更具突破性的是,双舍氏后裔在科举制度中实现了阶层跃升。据临川《双氏六修宗谱》记载,唐代双宝义宦游临川后,其家族在宋代涌现出双渐等进士,将少数民族的勇猛基因与汉族的文化基因结合,形成 “文武兼修” 的家族传统。这种 “羁縻政策下的文化互嵌”,使双氏成为唐代多民族融合的微观样本,印证了费孝通 “多元一体” 理论的历史实践。



0.2751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