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屈氏历史人物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屈氏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编辑: 孟庆媛

说到屈姓后人,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屈原先生了。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然而屈原除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之外,还是楚国后期主持变法的政治家。其主持的草宪变法,通过健全楚国的法律,使各种制度都能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从而实现了“国富强而法立,属贞臣而日娭”的结果。但这一变法运动也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为日后屈原去国埋下了伏笔。那个时期的战国社会早已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之间毫无道义、信用可言,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而且兼并战争激烈。这个特殊的时代要求当时每一个国家都要讲究生产效率,要将国家的财富尽可能地用于军事军备建设,而不是被庞大的不劳而获的旧贵族消耗。不得不说,楚国当时的社会制度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若不进行改革,很难顺应那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很难自我保全。

屈原非常明白这些,他知道唯有变法,改变现状才能使楚国图生存。但他同样也明白变法革新势必要消弱旧贵族们的利益,而这样做当然就会危及到他自身的安危甚至是生命。往昔楚悼王时的吴起,在变法过程中,打击旧贵族特权,在失掉楚悼王这个靠山后,被旧贵族乱箭射死;在秦国变法的商鞅,因变法触怒旧贵族,死后仍旧被五马分尸。这些离自己并不遥远的鲜活个例,如同振聋发聩的警钟,不断冲击着屈原的心灵防线,但屈原依旧接受了楚怀王交给自己的任务,实施变法革新,因为这样做正与他的理想相一致。由于史料的匮乏,对于屈原起草的法令,以及具体的变革措施,已经不可以详知,但是从他的诗歌作品《九章》中,我们还是可以隐约看到当时变法的影子。屈原在诗篇《惜往日》中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明确讲述自己是受楚怀王之任命而进行变法革新的,在具体的措施中他注重吸收采纳楚国先祖优秀的治国方法,重视人民,重视对贤臣才士的任用,任人唯贤,不任人唯亲,坚定实施依法治国。健全楚国的法律,使各种制度都能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从“国富强而法立,属贞臣而日娭”的结果来看,屈原的这次变法革新,应该取得了一定效果,楚国的很多事务都交给了屈原等忠贞的大臣处理,楚怀王自己则变得很轻松。由此可以肯定以民为本,任人唯贤,依法治国,应该是屈原变革的核心内容。

具体来说,在战国时代那种动乱的环境中,只有打击旧贵族势力,集中君王的权力,实施有效的官僚制度,任用有才干、有贤能的人,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积极向外扩张,才是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是还有一个需要屈原考虑的问题就是权力都集中到楚怀王的手中以后,他会不会滥用权力,胡作非为呢。历史上独掌大权而胡作非为的君主不在少数,有的甚至断送了国家的命运,如夏桀、商纣、周幽王等等。为了避免集权后君王的胡作非为可能给国家带来危害,屈原实施了两种办法来解决,第一种是用法律来限制,君王要和普通百姓一样要遵纪守法,第二种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就是把日常政务交给忠诚的大臣来管理,君王尽可能少的参与政治管理。就是屈原自己所说的“属贞臣而日娭”。

楚怀王自己也被纳到入法律的约束范围内,虽然他感觉有些不舒服,但为了楚国的强大与发展,却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变法实施后,显著的效果倒也令他很欣慰,楚国的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加上又和齐国联盟,西方的秦国虽然十分强大,但不敢轻易侵伐楚国,楚怀王因为有屈原管理着国家事务,一段时间内,过得也非常的悠闲,时常还可以去云梦泽打猎。但利益受到变法损害的旧贵族们个个对屈原心怀仇恨,他们等待着时机破害屈原。这也为后来屈原去国埋下了伏笔。

王逸在《楚辞章句序》评价其:“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去了解他,纪念他。

OIP-C (5).jpg


0.2510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