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52年(1713年),由马褴主持修撰,当时是以手抄本的形式留存,如同星星之火,开启了马氏家族对自身历史记录的传承。到了清乾隆40年(1776年),马大襄(字伯赞)接过修谱重任,再次以手抄本续修,让家族历史的记录得以延续。清道光3年(1823年),马大润(字泽亭)、马大仲(字篪亭)主修,此次采用了木刻印刷技术,线装成5卷,使得家谱的传播和保存更具优势。清光绪2年(1876年),马灿东(字星如)、马光春(字韶富)主持下的第四次续修,同样是木刻印刷,线装卷数增加到12卷 ,内容愈发丰富详实。民国20年(1931年),马笃恒(字声久)、马笃艮(字文山)主修,以石印技术制成线装16卷,为这部家族史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道光版、光绪版和民国版这3部家谱,开本基本相同,均为25.8×17.0厘米,而每一次的修谱地点都在长山县(今属邹平县)沟西村,这个地点见证了马氏家族对家谱传承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