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蔡耿达 揭阳县锡场镇籍烈士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蔡耿达 揭阳县锡场镇籍烈士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编辑: 孟庆媛

蔡耿达(1918—1942),出生于揭阳县锡场镇坤头村(今属揭东县锡场镇江滨村)一户农民家庭。父亲旅居新加坡,8岁时寄居在新亨镇硕榕村 外婆家,并就读于新亨蓝田书院。10岁时随母亲和姐姐蔡佳婵到新加坡与父亲团聚,住了3个多月,因水土不适,又随母亲和姐姐回到家乡坤头山村,继续就读于 蓝田书院。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考入揭阳一中。他胆识过人,讲话声音洪亮流畅。16岁时恰逢揭阳蔡氏大宗祠举行落成典礼,他被村中长老推荐在祭祀 时宣读祝文。纯正的语调,宏亮的声音,使在场的父老乡亲深感惊奇,啧啧称赞 [1]

父母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虽然家境贫苦,但总是想方设法,节衣缩食,竭力支持他读书。

1933年,他考入揭阳一中读书时,正是.一八事变后不久,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国难当头。1935年北京学生.一八运动影响全 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到处游行示威,反对日寇侵华,抵制日货。蔡耿达是热血青年,也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他被选为一中学生会 负责人。

1937年,.事变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卢沟桥的炮火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抗日的烽火燃烧起革命青年的爱国热情。揭阳县城也掀起 了抗日宣传的浪潮。蔡耿达、余为龙都是揭阳一中学生运动的带头人,经常出入于街头宣传队伍中。当一中校长曾靖圣阻止学生外出宣传,他与余为龙带领部分同学 到曾靖圣住处(藏书楼)论理,晓以覆巢之下无完孵之义,曾靖圣迫于形势做出让步,才使学生们能够上街宣传抗日,并到农村去,深入村头巷尾进行宣传,以 通俗易懂的歌谣短曲和生动事实,揭露日寇的罪行,讲明不抗日,国家民族就要灭亡的道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蔡耿达善于团结青年, 教育儿童。每当回家,他都向家乡青少年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如《枪口对外》、《你勿笑我奴仔鬼》等。他当年所教的抗日童谣歌曲,现在70多岁的老人都会背诵 出来。

革命道路遇知音

19379月,揭阳青年救亡同志会成立,这是潮汕地下党组织直接领导下的公开抗日群众团体。不久,由于斗争策略的需要,揭阳青年救亡同志 会改名为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以下简称青抗会)。193712月,国民党县党部成立了由国民党顽固派把持的揭阳抗日后方援助会,企图对抗 青抗会,进而控制青抗会。党组织识破国民党的阴谋,针锋相对地进行反控制的斗争。蔡耿达是青抗会的成员,又是一中学负责人,他联合倪捷阳、李腾 驹、郭惠和等一中同学,经过串联,控制了一中的宣传分会,使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健康地发展。接着,揭阳几所中学联合成立了揭阳学生抗敌联合会。蔡耿 达、李腾驹、吴晓光、郭惠和等一中同学被选为干事,在党的领导下,揭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茶。

19381月,蔡耿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被党组织派往揭阳云路北洋一带农村工作,并在北洋小学发展了杨毓华、杨毓英、杨兆民入 党。不久,党组织又派他到普宁县的秀陇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他在学校争取、团结进步教师,鼓励他们参加青抗会,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引导学生 阅读进步书籍,在校内办墙报、班报,自编抗日教材,排演短剧,在校外化装游行,唱抗日歌曲,还到茶间乐馆唱抗日潮曲,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又传播革命思 想,深受当地群众和学生家长的赞扬。、

193810月至1939年间,蔡耿达被任命为中共潮阳县工作委员会和中共惠来县工作委员会青年部长和宣传部长,被党组织派到大南山边沿一带 指导青抗会工作,也曾在普宁的秀陇、陇头、汤坑,潮阳的深溪、石桥头、和平、谷饶一带活动,深入联系当地党员,团结进步教师,教育革命青年积极开展抗 日活动。有一次,他深夜到深溪乡与地下党员、进步教师陈心莹、陈旭、张志明、陈景良、刘良光、刘佐铭、刘裕华等人一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深溪乡的 金声剧社也成立起来,他们在公开场所搭台公演《放下你的鞭子》、《打花舞》、《捉汉奸》、《抗日潮曲》等剧目,有力地推动着抗日运动的开展,并在运动 中培养党员对象,吸收具备入党条件的贫苦农民、学生入党。谷饶党组织和北边区委也在他的协助下,抗日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19366月,蔡耿达在普宁秀陇乡工作时,有一位贫苦农民叫张秋明,因生活所迫卖身当国民党的补充,回乡后被一些群众当兵痞看待,党 支部也有个别同志认为他不到新四军、八路军和游击队去当兵,支援他没有意义,蔡耿达力排众议,反复说明张秋明在前线同日寇作战,就应支援。并亲自带领学生 帮助张秋明家夏收,使缺乏劳力的秋明母亲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称赞蔡耿达是一个关心穷人冷暖的好先生。由于他切实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团结群众,因而,他在群 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1940年,蔡耿达被任命为潮、普、惠中心县委青年部长和青委组织部长,同中心县委青年宣传部长吴健民紧密合作,支持办好转入秘密油印的中心县 委刊物《青报》。不久,在中心县委书记罗天同志(解放后曾任广东省人大党委会主任等职)的介绍下,与潮阳县工委妇女委员、共产党员马雪卿结为夫妻。他们志 同道合,既是恩爱夫妻,又是亲密战友。

日行千里英雄蔡

在革命队伍中,同志们不称呼他的姓名,而亲昵地叫他英雄蔡。这是因为他身材魁梧,饭量大,精力充沛,幽默乐观,浑身有使不完的力而得名。老 同志陈谦回忆说,我于1940年在揭阳北门外郑敦同志家的衡庐负责岭东青抗会通讯处时,蔡耿达到闽西南特委接受任务回来,到岭青投宿,数百里路的日夜兼程,还要穿越沦陷区的日军关卡,劳累极了。他要我们多下些米饭让他吃饱,然后洗个澡,睡个好觉,醒后闭门将记熟的文件写下来(因为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靠背记而不带任何文件和笔记)。他能以超常人的记忆力,把文件完完整整地背诵并记录下来,而被同志们昵称为英雄蔡



0.290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