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华-成氏渊源暨叔武成的起源、演化和现状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中华-成氏渊源暨叔武成的起源、演化和现状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编辑: 孟庆媛

依据1、《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云:玄器之后裔周武王姬发灭纣立周后,曾广封姬氏宗亲、功臣谋士及历代王亲显族遗属为诸侯国君,并分别以封国各赐给姓氏。其中武王姬发之第五弟(即文王姬昌第七子)姬叔武封于J,并赐姓J。后来之《通志》氏族篇、《辞海》、《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周初大分封》、海天出版社出版之《百姓宗族图典》等史书或类书均有相同的陈述。而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成氏宗谱》也多载其鼻祖为周武王所封之J国君姬叔武。其中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部分《成氏宗谱》还完整地记下了成叔武以后历3000多年、约传110多代的明细世系序列。由此可见,姬叔武由周武王赐姓J,是无可非议的。详见成志光《成姓源流浅探》

依据2、另据《辞海》等书记载,当时的J国,地处今山东省宁阳、汶上周围地区,治所在今宁阳东北的J邑地方。再据《春秋》记载:J国为齐所灭,属土为齐、鲁所瓜分。但可以断定,J国虽亡而成氏族民并未被消灭,只是以庶民、官奴身份继续在当地蕃衍生息,并随社会的变迁不断向全国各地发展壮大。据近年国家人口统计,成氏族民已是一个拥有百万以上族众的大姓族。

历代钦定《百家姓》称“上谷”是成氏郡名,国内大部分成氏宗谱则称“成氏始祖叔武始封于上谷”。
    为弄清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弄清郡、上谷郡、郡望等词的基本概念。
    郡,是春秋至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名,郡以下设县。上谷郡,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行政区,战国时燕始置,辖区相当今河北省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内长城及昌平县以北广大地区,秦时治所在今怀来县东南之沮阳,北魏时撤郡置州。
    郡望,是魏晋至隋唐时期对郡辖区内显贵世家大姓族的称谓,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的姓族。
    公元二二零年,曹丕登上魏文帝宝座后,为巩固魏皇朝的根基,于黄初元年大刀阔斧改革汉以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新的人事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大小中正必须由“著名士族”担任,基本堵塞了平民百姓入仕的门路。晋代继续沿用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并由朝官编成《族姓昭穆》(后演化为《百家姓》)一书,把郡内世家大族即郡望罗列书中并加以评说赞美,作为朝廷上下遴选官员的依据。为此,一些豪门大族,广兴编修族谱之风,通过修族谱,对先世加以陈述美化,然后呈送官方入册,千方百计挤入望族之列,为族人入仕广拓门路。叔武世家就是在此前后被钦定为上谷郡望的,此后,上谷就一直被公认为成氏的郡名。
    叔武世家之成为上谷郡望,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其一,《史记》之秦本纪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于公元前二二一年,把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专司管理。上谷郡是当时北方边陲的一个戍边大郡,戍边任务特别重大。因戍边的需要,秦皇朝大量逼迫原齐、鲁、燕、赵等国王族遗民、士庶、官奴迁往上谷地方定居,以充实戍边力量。根据这一史实,叔武后代就是在此期间大量迁往上谷定居的,并随着迁居,社会地位逐步有所改变,族民也逐步兴旺发达起来。其二,自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后,上谷地方的成氏族民也通过修族谱、绪先世等形式逐步恢复了叔武世家的大族地位,从而变成了上谷的郡望,就在此期间,成氏族民中的成济、成隆、成公绥、成宜、成丹等先后步入朝廷命官的行列。由此可见,成氏之成为上谷郡望,正是历史演化的结果。


0.3095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