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家谱研究-大树堡村邓氏谱
家谱研究-大树堡村邓氏谱
2015-11-22 15:25:36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4  评论:
据说,邓氏是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春夏之交,为保证辽东房屋及地方安宁,并保障盛京地域军供民需,清世祖(福临)顺治喻示开拓辽沈一代广袤的荒原沃野,由人口稠密的山东省莱州府掖县,九甲十社西游邓家瓦房五月初十动身移民关外山东半岛,人口稠密,向辽东半岛地广人稀的关外移民,屯田戊边。其中:也有从海上经大连渡过,从盖县一带登陆后沿途经海城等地,到达沈阳西南。离沈城二十五里,下沙坨子村定居至今。 我祖先远由山东莱州府掖县(现在山东省莱州市)西游(现为西游镇)迁来盛京(现为沈阳市)城西南二十五里下沙坨子村(于洪区杨士乡)落户占田为生,至今已传宗十二代人,加上山东掖县十代人共二十二代人(不含后人青少年)。 为流传定居沈阳市于洪区杨士乡下沙坨子,邓氏家族几百年的业绩,以为后人知晓。 邓氏家族从清朝顺治八年由山东省莱州府掖县西游,邓家移民盛京(沈阳市)落居城南二十五里。据老人传说,当时此地方位于浑河北岸,地广人稀,没有人烟,跑马占荒,手指划方,分给每户耕种,定居之后,其村为名——下沙坨子村。 邓氏家族辈分排列表 从邓氏家族第七世祖以后,玉字起用为贰拾字。记述: 玉殿春常庆 德成万世荣 祥发维有福 恩广正显明 清朝顺治八年由山东省莱州府掖县西游邓家移民。老大邓久山、老二邓久林、老三邓久玉弟兄三人,老大落户苏家屯大树卜,繁衍至今;老二邓久林走散失踪(另说当时落户本溪牛心台,并引来相继落户的族人);老三邓久玉落户沈阳市杨士乡下沙坨村繁衍至今。 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树卜辈分排列: 士名元守福 毓常万年荣 可佩成起业 永受恩泽同 山东四人行有感 有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至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几乎遍布整个中原地区。时至今日,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华人都在寻根认祖,华夏大地特别是中原地区成了亿万华人永远魂牵梦绕的老家。 2011年9月19日我们沈阳邓氏一行四人,乘车船来到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西由镇后邓村。一到这里,我们就被深深折服!这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别具一番历史韵味。真可谓是东北大半部文明史在莱州浓缩起来了!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难怪发生在莱州这个神圣之邦的故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一、掖县码头----顺治年间关外移民扯不断的故土情 据沈阳市于洪区杨士屯村志记载,清顺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春夏之交,为保障辽东防务、地方安宁并保证盛京地域军供民需,清世祖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即顺治皇帝)降诏开拓辽沈一带广袤的荒原沃野,颁旨从山东半岛的人口稠密的地方向辽东半岛的地广人稀的关外移民,屯田戎边。其中有海上渡来者,从盖县一带登陆后沿途于熊岳、海城、鞍山、辽阳、沈南定居,繁衍至今。 其中吾祖正是响应顺治皇帝移民诏书于清顺治八年由山东来到了今天的沈阳市于洪区杨士乡下沙坨子村屯定居并繁衍至今。 离开了故乡和亲人,却割舍不了浓浓的乡情。当年,许多苦难的移民含着热泪告别家乡,离开了丰沃厚重的黄天厚土,离开了富足安康的山东大地,再也看不到海水岸畔的渡船,再也听不到萦绕家园的禽鸣,背井离乡的他们把对故乡的追忆,编织成一代代人期盼的梦,永远镌刻在山东后裔深深的记忆中。 自那时的第一天起,移民后裔对故乡的思念就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故乡的一草一木,均深深镌刻进他们的心田。当他们恋恋依依、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渐远乡井的时候,其情、其景可想而知。最后看到的是那渐渐远离的掖县码头......于是,掖县码头便成了迁徙者们诀别故乡时最后的标志,也是后裔们寻根问祖的标志。 当时的移民把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码头上。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思念,有朝一日使他们的后裔能旧地重游,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安居之后,便在新居住地精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每当逢年过节,有的人还献上供品,烧香、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平安。 现在虽已时过境迁了,但是人们仍忘不掉。现在,在东北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传统习惯。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当第一代迁徙者归根无望之时,面对故乡明月,他们谱不出逐水曲,唱不出游牧歌,脱口而出的是人世间的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数百年来,慰藉过多少故乡后裔的创伤,激动过多少故乡后裔的心房,唤起过多少故乡后裔的向往。 今天,我们站在先祖离开的码头遗址上,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山东寻根祭祖园码头拔地而起,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渤海湾岸畔,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的一级最大的莱州市商业码头成为海内外移民后裔寻根访祖的圣地。 二、后邓村----人善物丰鱼儿美鲜 后邓村,在莱州市顿显其壮阔汗漫,它像一匹铺地蓝缎,温柔多情。山有水而媚,土得水而沃莱州湾民阜财丰。形胜开千载,舆图壮一方。真是“鼠肥偏喜食,鱼美鲜求尝”。在文人笔下竟连肥鼠都挑拣食吃。而今天的我们山东、辽宁两地邓姓族人,则用他们的亲览亲睇、亲聆亲闻、亲历亲察,为我们写真出一幅21世纪人与自然的和谐图。 后邓村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800米,全村被五横五纵的街路分割,村落中间东西走向的主路为四车道柏油马路,路边自然形成的集贸市场经营粮油、蔬菜、水果、服装、布匹、鞋帽、文具、纸张;日用百货、五金电器、农资杂货、水泥建材、肉鱼禽蛋等。该村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糜谷、豆类、棉麻、花生、地瓜、芝麻等。瓜果有西瓜、甜瓜、角瓜、窝瓜,苹果、梨、桃、杏、枣等。周边矿产有褐煤、菱镁石、花岗岩、黄金等。附近名胜古迹有道士谷、峰山摩崖石刻等;海产品鱼、虾、蟹、螺别具特色。 三、抚古追今---后邓村民宅古屋介绍 全村现有人口1000余户近3500人,村里百年以上民宅古屋比比皆是:鲁式风格四合院、歇山花脊门楼、黑边白地的影壁(皂壁)、双开木门、镇门石雕等。当你走进大街小巷会情不自禁地被那些精巧的青砖红瓦、挑脊翘檐、扇门拱窗、插格窗棱、磨砖雕石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坠入了梦幻中的历史长河。全村现有600余户住宅具有超过百年的历史,约占总量的60-70%;其中二、三百年老宅也有不下百栋之多。好奇之余,我特别用数码相机拍下多处典型房宅以作纪念。 村中的四合院院落为正宗鲁式民宅,正南门为歇山斗拱花脊门楼,翘角飞檐,黑漆木门,黄铜把手,门脚下放有青石,门后影壁边沿为磨砖对缝,雕石刻花镶嵌,中间底子为白色:上绘鹤、鹿、蝠、松柏、竹兰、梅菊等图案,喻意为松鹤延年,福禄双全,寿比南山,吉祥如意等等。院内是正房,东西各有厢房,院中十字路与各房檐廊相通。庭院内遍植花草树木等。院内仓库、厕所、浴室一应俱全,布局合理,全院整洁而清新。 正房客厅墙上多幅地方名家书画、条幅、对联等。还有多幅横、竖山水画轴陈列四壁;在中堂红木案几上摆放着经典古籍及陶瓷古玩等。 西游邓家村繁衍至今人才辈出,历代都不乏历史名人。如现任全国人大委员、农业科学家的李登海便是本村人。其中本村邓姓,21-22世嗣孙正当年,也有一些已经繁衍到了23-24代。 四、时过境迁,多变的历史----后邓村历史沿革 据我们走访过的老人回忆:现在的后邓村明清时期曾称为山东省邺(掖)县西游(由)镇邓家村。民国年间又改为山东招远县西由邓家或后邓。由于该村地势低洼易涝,早年别名邓家洼子。故西游镇即今天西由镇的前身(后邓村委会办公室电话0535—2742230)。至今还有少少的60岁以上老人尚知此传说,当然年轻人已大多不知有此一说了。 本村最早的房舍为今村中路北的几十栋民宅。据老人们回忆说,在1953年前,后邓村邓氏宗祠坐落在村中路南外围,当时尚有家庙,碑记、祖龛等,但在合作社及文革期间陆续被拆毁。 沟邓村和后邓村是邓氏家族聚居村,解放前半数以上姓邓。后来,不断有邓氏族人外迁,形成新的邓氏村落。 近年,全国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寻根游、差旅游、国内游、国外游也随之方兴未艾。 在此,我们也衷心希望下沙坨、黑沟台、大淑堡、东花岭(本溪之西石桥子之北张其寨之东)等邓氏后人有机会到鲁北后邓村体会一回这里淳朴的民风;品尝品尝这里的特产与美食,同时来最重要的是到这里来寻根祭祖!穿越时空去体会先祖们创业之巨。 三百年来邓氏迁徙不断,后人遍布辽沈大地;寻根考籍缘何急?莫明祖地与族系。追本朔源疾奋笔,撰修家史续踪迹;万户宗历亦廓清,古今中外堪称奇。 我们四人此次山东之行,踏着祖先的踪迹,做了一回是先祖远离故土的见证者和目击者。真所谓是过去增之一分则嫌长,而今则减之一厘则嫌短! 五、后邓祭祖----共叙“两地水土情” 2011年9月19日午后十五时,我们来到村委会祭祖。呈现在眼前的是村委会大门前左前方十余米处所立的卧式村碑,大青石碑体(1.2M×0.8M )用汉白玉基座,,正面为隶书“后邓”二字,碑文背面为楷书,文字内容是: “明洪武二年,邓姓父子由四川迁此分别立村,其父定居此村取名为后邓。”许就是将来我们或我们的后人再见的风标了。 一座村碑上的大字,将多少代人的辛酸、委屈、悱恻、凄切与思念都凝固在这里。 今天山东、辽宁两地邓氏宗亲,鞭炮齐鸣、喜气洋洋,一同为先祖上香祭祖,共述“两地水土情”! 宽敞的大院墙外,数棵大树象先祖们一样,迎风而立,述说千百年来的不朽灵魂!落在枝头上喳喳叫的喜鹊们,也好似在一起为我们祭祖之喜欢歌笑语! 这正是承蒙历史之神的诏谕,共驱探求寻觅先祖们大迁徙的确证,爬罗剔抉先祖们求生存的真实。 六、把盏话移民----对当年大移民的历史追思 关于大移民的原由,历史告诉我们,虽有劳作之苦,但不乏桑麻之乐。此时的流动与迁移,早就不是逐水曲,狩猎歌歌,游牧吟,而成了农民悲剧的代名词。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马识归道,狐死必首丘……中国古老文化以动物习性创造的这些依恋故园的词汇,实际上是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心理的折光。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先祖们就要告别那碧波盈盈灿若锦缎般的山东了,大批扶老携幼的迁徙者怎能不五内俱焚、寸心如割!乡土的一涧一溪,一寺一庙,一坟一松,一谷一黍,一房一木,一莲一蓬,一鲫一鲤,一草一卉,一鸟一虫,早已化为迁徙者生命的血肉,像纹身的花纹附着在躯体之上。迁徙者们怎能不恋恋依依,声泪俱下!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一寸寸、一尺尺、一丈丈,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给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比这一时的经济繁荣更为珍贵的是,它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掺和、交糅、渗透,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关照,培育着新的文明的种子。统治者为国家大局而实施的强权措施,往往能推动历史大步前进。文明要付出代价,文明有时会来自野蛮。文明的分娩,常常要挣脱粗暴的捆绑,残忍的枷锁,要洒很多很多的泪,流很多很多的血…… 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来到迁徙地,肥田沃野,一片连着一片,谁有本事把地开垦出来就算谁的。这一下子移民们可就慌了手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土地就意味着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于是盆地兴起了占地热潮。有的人家,牵牛犁沟占地,围着大块地犁上一圈,这块地就算他家的了;有的人家在地里载上木桩,写上姓名,就算他名下的土地了;有的人家先在一块地周边种,里边的土地待以后再去开垦;还有的是“跑马圈地”,就是骑着马在规定时辰内能圈多少,这块地就是谁的。我们的始祖、先祖们就是一代一代这么走过来的。  七、邓氏家族----当年的四大“占山户”之一 邓氏家族来东北,仍沿袭着跑马占荒、圈地建村,即为骑手指定方位,放开马蹄奔跑,所留蹄印挖坑埋桩划线,常年为其所有,任凭拓垦耕种,由当地官员赏赐划定范围,这就是所谓的“占山户”:据说下沙坨子的邓、高、曹、李四大户都是占山户。下沙坨子土壤肥沃,水量丰沛,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适于各种粮食、蔬菜、瓜果树木生长。据说,下沙坨子邓氏于清初入旗……满族外圈,传盛京城西镶黄旗界,比不在旗的民人享有减免土地、房屋、人杂赋税等特权,并优惠入仕…… 如今的沙坨子村同全国的乡村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传在沈阳市整体规划中,沙坨子村将会变得更美好。 祝邓姓族人及全村的人们幸福健康! 邓庆士 敬撰 2013年元月13日终稿
评论
全部评论

0.3310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