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石氏堂号
(一)万石堂
万石堂因西汉石奋及其四子皆官至二千石而得名。石奋位列九卿,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号为万石君。万石堂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和地位,体现了石姓家族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影响力。
(二)纯臣堂
纯臣堂以石碏为号。石碏大义灭亲,周天子旌以“忠纯”,纯臣堂体现了石姓家族对忠诚、正义的崇尚。石碏的事迹成为石姓家族的
精神典范,激励着后人秉持正义,为国家和家族做出贡献。
(三)广西桂林武威堂
石氏武威堂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其先祖从甘肃武威迁徙而来的历史背景。石氏族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发源地,无论迁徙到何处,都以“武威堂”作为堂号。武威郡原为古匈奴地,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设立武威郡,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因此,石氏族人以“武威”为堂号,象征着对先祖荣耀的传承和对家乡的怀念。武威堂不仅是一个堂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石氏族人将“武威绵世泽,万石振家声”作为正堂楹联,体现了他们对家族荣耀和文化的传承。武威堂的整体建筑呈正方形布局,主体建筑包括五间七进堂屋、天井、后楼、正门楼、厢房等,设计精美,画栋雕梁,充分展示了“文武风威”的格调。
(四)徂徕堂
徂徕堂——山东泰安徂徕石氏及其部分分支如山东宁阳县华丰镇石家门村石氏、江苏邳州石氏等的堂号。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20公里,又称龙徕山,驮来山,山势雄伟,幽深绵延,俨然如岱宗之屏障,是泰山的姊妹山。徂徕堂出自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
石介(公元 1005-1045)(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文学家、经学家、思想家、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先祖唐末由山东乐陵迁至兖州奉符云亭里商王村(今山东泰安徂徕镇桥沟村)。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任郓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景祐三年(1036),任嘉州军事判官,因母亲去世,归家奔丧。居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下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世称“徂徕先生”。庆历二年(1042)夏,服丧期满,召为国子监直讲。庆历新政时,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积极拥护改革。新政失败后,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迫出任濮州通判。庆历五年(1045)卒,葬于徂徕山下。欧阳修作《徂徕先生墓志铭》。著有《徂徕先生文集》。泰山五贤之一。石介后人以“徂徕”为堂号,一是以地名为堂号,二是表示对祖上的敬仰之情。150 年间“富于粟,豪于乡里”。石介叔伯兄弟21人分16院。人口约30万,主要分布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中北部等地区。
(五)湖北阳新县黄连港教义堂
教义堂——湖北阳新县黄连港(鄂州、大冶、阳新、通山四县)石氏、湖北大冶富公系石氏的堂号。出自《左传•隐公三·七·石碏谏宠州吁》: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译文】卫国大夫石碏规劝庄公说:“我听说爱护子女,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导,而不应当容许他们有不正当的要求与行为。子女如果有骄横、奢侈、放纵、放荡的毛病,就自然会走上邪路。而许多子女之所以有这四种毛病,完全是父母对他们娇惯溺爱的结果……”
义方:指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后因多指家教。
取“教义”为堂号,就是期望子孙后代做一个遵纪守法、忠孝友悌的人。
(六)六顺堂——安徽宿松县石氏、湖南邵阳石氏的堂号
六顺:谓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出自《左传·隐公三·七·石碏谏宠州吁》: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石碏劝谏庄公说:“臣下听说爱自己的儿子,应当用正确的道义规矩来教导他,不让他走上邪道。骄傲、奢侈、淫欲、放荡,是走入邪道的根由。这四者所以产生,是宠爱、得益过分的缘故。如果您打算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定下来,如果没有决定,这样做就会逐步酿成祸乱。受到宠爱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心于地位的下降,地位下降而能无所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代替亲近的,新人离间旧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淫邪破坏道义,这就叫做六逆。君主行事公正,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这就叫做六顺。抛弃了顺的而效法逆的。这就是招致祸害的根由。作为人民的君主应该勉力去消除祸害。现在却去招致祸害,这样做恐怕不妥当吧?”
安徽宿松县石氏以先世石碏的嘉言懿行“六顺”为堂号,训勉后人遵守君主公正、臣子服从、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这六种道德准则,做到家族和睦、社会安定。
(七)平原堂:源自平原郡望,彰显家族源于山东平原的历史渊源,强调郡望传承。
(八)忠孝堂:源于石碏“大义灭亲”的典故,彰显家族忠孝节义的价值观。
(九)三治堂:典出唐代石洪,因其三次被举荐为官,体现家族仕途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