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故事一:

  有纷争就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造成伤害。我们只有让内心平静下来,将那些不知的争吵、纷争的事情看淡了,才会和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这么一位学校的校长,为人很好,也很谦虚。一次他因为要参加一个研讨会,由于开研讨会的地方道路不好走,只能坐机动三轮车去。车主为了能多赚些钱,便又拉来了一个顾客。那个顾客是一位妇女,看着三轮车已经坐了一个人,便指明了要坐那个校长已经坐下的位子,不愿坐后面。

  校长本来就为人和善,不愿与人争执,何况又是一位女士,便先把位子让了出来,坐到了后面的一排。

  哪知那辆机动三轮车并出多远,就出了车祸,坐在校长原来那个位子的妇女当场就死了,而这位校长只断了三根肋骨,但人活下来了。

  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这位校长的『不争』挽救了他自己,使他逃过了这一劫。

  故事二:

  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多了也会扰乱人的心绪,动摇人的意志。人是十分脆弱的,也是经不起诱惑的。不拼命追求好事,也是对自己的爱护。人们应该有顺其自然的心态,凡事不要过于强求。

  在许多企业热衷于把自己定位于行业龙头、集团航母、销量『第一的时候,国内厨具知名品牌『方太』的当家人茅理翔却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不争第一,甘当老二。

  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认为,老大、老二均是行业的首领,何必一定要去争老大呢?更何况第一也好,第二也罢,关键在于谁是强势品牌,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是长寿企业。尤其是正处于企业成长阶段,定位于『老二』更有助于减少浮躁情绪,稳下心来精耕细作

  对于这样的说法,也可能有人会讥笑说'『你没能力拔头筹,才故意自圆其说,这是懦夫哲学。』而茅理翔的理解是『当第一太累了,会成为众矢之的,天天战战兢兢怕掉下来。事实上,当老二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甘当老二,更难能可。现在有很多大企业,扩张太快,几年后立即倒下去。有的图个盛名,内部千疮百孔,不堪一击有的是泡沫,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破灭。所以,关键还得练好内功,真正能成为长寿企业。

  甘当老二,也是一种策略。老大最怕有人超过他,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和扼制。不叫老二跟上来:老三、老四也往往首先把目标对准二,以便把他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所以老二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这时,如果你表个态,不第一,甚至还要同情第一,保护第一,老大就可能不恨你、不防你,你就可以保持力,卧薪尝胆了。甘当第二,还有一个理由。方太的市场定位是中高档,而中高档消费阶层不可能占大多数,从市场占有率来讲,市场份额就相对比较小。能长久当老二,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

  茅理翔那种居第二的态度,同样是老子不争的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对于企业来说,却能使企业不急于求成,稳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把根基立稳了,实力自然就上升了,便不会出现类似秦池酒厂这样的架标了,在客观上可以称它为一种不争中的胜利。

  故事三:

  魏征为唐的名臣,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赞同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是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面子,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太宗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工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说法,他说:贤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两三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十八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兵役。一次,为了应急兵源吃紧,唐太宗要求十六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辞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赐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地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欲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起敬,以后很注重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地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不要做一个昏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道理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殊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错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0.1088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