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解故事】

  做人需要做人的原则和技巧,为官也是一样。为官也须有为官的原则与技巧,以求全事保身。

  国人有传统的敬畏之心。如《论语》中就记载有孔子之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不同的人或因有敬畏之心,或因无知故无畏,从而在境界中造成本质上的差异。

  为官者对于小民——即一般的百姓民众,也应该怀着一种敬畏:有了这种敬畏,就不会招来豪强蛮横的骂名。为官者对于大人——也即是今天所说的上级,应该怀着一种敬畏之情;有了这种敬畏,就不会产生放任恣欲的意识。

  这是一种十分清醒的意识,对此,可举例来说明。

  故事: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叫公父文伯的大夫。他的母亲叫敬姜,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妇女。公父文伯年轻的时候,就做了大官。别人都夸奖他,他也非常得意。有一天,公父文伯办完公事,兴冲冲地回家拜见母亲。他一进家门,就看见母亲正在摇着纺车纺麻线,那操劳不息的样子,活像穷苦百姓家的老婆婆。公父文伯哎呀一声走向前去,低头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做官的人家,主人还要摇车纺麻线,要是让人知道了,非笑话不可,还会怪我不孝敬、不侍奉母亲呢!

  敬姜听了,停下手里的活计,抬起头来,惊讶地上下打量了一番做了大官的儿子,摇摇头说:你连怎么做人还不懂呢!让你这样幼稚无知的人做官,鲁国就有灭亡的危险啦!公父文伯惊讶地问:母亲,您为什么这样说?真有这么严重吗?敬姜叫儿子坐在纺车对面,郑重地说:从前,圣明的君主,安置黎民百姓,常常要选择贫瘠的地方让他们去居住,让他们在那里生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为大家为了生活,就得干活;为了生活得好,就得创造;要想创造,就得用心思考,思考就会产生智慧。反过来说,安逸享乐的生活,常常会使人放荡;放荡,就会忘记了好的德行;忘了好的德行,就必然产生坏心。

  公父文伯听得入了神儿,敬姜停了停,又继续说:你可以细心想一下,在土地肥美的地方往往有许多人不能成才,就是由于他们安逸放荡啊!在土地贫瘠的地方倒有许多聪明善良的人,原因就是他们的能吃苦耐劳啊……敬姜问儿子:我希望你要天天勤勤恳恳地做事,要不断上进,培养好的德行,还多次提醒你千万不能毁了前辈艰苦创下的功业,你还记得吗?公父文伯说:记得。敬姜又说:那你现在为什么又认为当了官就要享乐了呢?依你这样的态度,去做君主委任的官职,怎么能不叫我忧心忡忡呢!我深怕你会因失职而犯罪啊!公父文伯赶忙安慰母亲说:我一定听从母亲的教诲,不贪图享乐。可这跟您纺麻线有什么关系呀?

  敬姜有点不高兴地说:我看你做了官以后,整天显出得意的样子,不知约束自己,总喜欢讲排场,把先辈艰苦创业的事都忘了,动不动就说什么怎么不自我享乐呢。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你会犯罪的!我正是为你担心,才起早贪黑地纺麻线,为的是不让你忘了过去,遇事能谦让勤俭,你懂了吗?公父文伯红着脸说:懂了,母亲。

  敬姜说:这就好。你不要因为少年得志,就贪图眼前享乐,否则将来犯了罪,自己倒霉不说,咱们家也要败了啊!

  敬姜劝子的苦心,让公父文伯从心灵受到了震动。这种警钟也要在我们脑海里时时敲响,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时时都要有忧患意识。

0.1142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