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蔡氏文化-蔡国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蔡氏文化-蔡国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6日 编辑: a
上蔡县驿,在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此地为西周古国蔡国的故都,今存蔡国故城遗址。蔡国故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上蔡县。 蔡国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 姬发封其弟叔度为蔡叔于此。春秋时蔡灵侯十二年(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蔡被灭。前530年,蔡平侯复国,旋迁都于吕,称新蔡,后蔡昭侯又从新蔡迁于州来,称下蔡,因此蔡国的故都称上蔡。蔡国都上蔡历经五百多年。 蔡国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现存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总长约1049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每层厚8—14厘米,小夯窝圜底。城墙缺口较多,疑是城门遗址。南城墙三处,西城墙一处,保存较好。城内中部有一土台,称二郎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台上曾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还有许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说明当时这里有庞大的建筑。城内西南隅翟村一带,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古城西北有九个土冢,相传为蔡侯墓。 元代以前上蔡就有了驿站,以利交通,达天下。元代诗人陈孚曾任上蔡书院山长,有诗《上蔡县驿》:“上蔡城边雉兔肥,满川桑枣绿成围。东门牵犬无穷乐,谁谴君侯不早归。”古城边,山鸡野兔成群,桑树枣林成荫,一派祥和景象。 蔡国故城就在上蔡县城西南面,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城门最宽处有百米以上。整座城池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周长10490米。蔡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古时候的南城门如今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公路两侧东西延伸的两道土垣就是古城墙了。因为是寒冬季节,城墙上的植物都呈现出干枯衰败的模样。城门附近的城垣逐渐加宽,其右侧还有一个U字形的深坎是瓮城,是城门结构的一部分,属于门卫房之类的设施。三千年前,瓮城里面住着看管城门的兵士。当年在考古中发现,这段城垣中下部的夯土里包含有仰韶、龙山、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陶片,在上部的土层里则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和陶片。就是根据这些出土文物,专家推测蔡国故城可能始建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曾多次进行过加固和修复……。 三千多年前,武王建立起周王朝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土地,有功的大臣和自己的兄弟人人有份。周武王把他的一个亲兄弟叔度分封到蔡地(就是今天的上蔡县)为侯,后来历史上称他为蔡叔度,从此就有了蔡国。这蔡叔度一到自己的封国,当然要先建设城池。可没想到的是动工不到3年,朝廷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这城池的建设也被迫停工下马了。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3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姬诵接任天子,是为周成王。当时周成王还是个孩子,管理不了国家,于是周武王的另外一个亲兄弟周公旦(就是被后人奉为圣人的周公)主动站出来帮助侄儿管理国家,代替周天子发号施令。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虽然有一部分人支持周公旦,可蔡国的蔡叔度、管国(今郑州)的管叔鲜、霍国(山西霍州)的霍叔处坚决反对周公旦。蔡叔度等人认为周公旦是想篡权,他们向全国发布公告,号召诸侯国和朝中大臣一起讨伐周公旦。 当年武王灭商后,并没有对商纣王的家人赶尽杀绝,还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国君。这武庚一听说蔡叔度等人要讨伐周公旦,马上起兵响应。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又陷入了混乱。 周公旦随即以成王的名义向全国发布讨伐公告,出兵东征,战争以周公旦的胜利而告终。管叔鲜和武庚被杀,霍叔处被废为庶人,蔡叔度被捉,软禁在如今上蔡县城西北2.5公里的蟾虎寺附近,封国也被取消了…… 据历史记载,当年周公旦与蔡国的战争主要在蔡国的都城进行。蔡国的都城建在冈山上,西面汝河环抱,并且涧渠纵横,不便战车行驶。蔡叔度曾在这里指挥军队,凭借汝水、涧渠防守。后来周公旦的军队攻占了蟾虎寺一带地区,从蟾虎寺向东,首先攻破蔡城的北垣,蔡城随即失陷……,清代蟾虎寺碑上刻有“周公东征,屯兵芦岭,日久方克”的字句,说的就是当时战争的情况。 后来的史书中用“叛乱”和“作乱”等字眼来定性蔡叔度参与的这场战争。当地的历史研究者对蔡叔度都抱着同情的态度,周公旦摄政,至少也应该征求一下各诸侯国领导的意见吧?蔡叔度等人怀疑周公旦想篡权也是可以理解的。 估计蔡叔度也是个很有血性的人,被囚禁不久他就抑郁而终了。他的儿子胡接受了父亲的教训,“率德驯善”,一反其父所为。周公旦听到这个消息,就把他推荐到自己的封国鲁国去做卿士,很快鲁国就治理好了。于是周公旦奏请成王,将胡重新封到蔡国。胡是蔡国的第二代国君,历史上称他为蔡仲。 蔡仲来到封国,一面建立国家机构,一面继续他父亲未竟的事业———修筑城池。从史书上看,蔡仲可以说是领导干部中的楷模,他做事谨慎,吃苦耐劳,和部下打成一片,平时总是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和草鞋。有时,他腰里系条带子,夹杂在百姓中干活。 在蔡国都城的建设中,蔡仲亲自参加设计和施工。在百姓们的齐心努力下,只用了两年,城墙就修筑完成了。 三千年后的今天,城墙外面还保留有城壕的遗迹。从城墙和城壕的关系看,当时是边挖壕,边筑城。墙筑成了,壕也挖成了。西周时期筑城,用的是板筑方法,就是四周用木板堵起,中间填土,再用夯把土打坚实。打好一层后,把木板上移,填土再打。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打上去。 古蔡国宫殿区位于故城中部,如今上蔡县王庄村南的二郎台。这二郎台是一处面积120万平方米的高地,高出周围地面六七米。据《上蔡县志》记载:“王庄,在城内西北隅,相传蔡侯朝庙宫殿所在。”王庄的村民姓王的并不多,该村是否因为曾是王宫所在地而得名王庄?二郎台上有很多古井和陶制排水管道,还有筒瓦、板瓦等建筑残片。这说明当年二郎台上有庞大的建筑群,高台四周以沟渠作为防御设施。当地老百姓介绍说,暴雨过后,这条沟中常常会冲出一些小件铜器和碎金块,因而被称为“撒金沟”。沟上一座石拱桥,叫“撒金桥”,传说蔡国的金库就建在这个地方。 古蔡国的手工业作坊区分布于故城内外,其中制骨作坊区在宫殿区东北。在制骨作坊区曾出土过针、锥、簪、镰等骨器。陶窑遗址在故城内南部,里面布满了红烧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城内还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两处,出土了炼炉和铜渣。 三千多年前,蔡叔度立国,后人以国为姓,于是有了蔡姓。普天下凡是姓蔡的,祖根都在上蔡。宋朝人编的百家姓里,蔡姓名列第155位。最近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蔡姓排名已提高到第44位。而在台湾,蔡姓人口居第8位。所有蔡姓人都称自己是周朝姬姓蔡国之后,唐代的姓氏书《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14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王族本姓姬,因此蔡姓又被称为姬姓蔡氏。

0.2754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