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柏叶林氏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2日
编辑: wangcaixia1990
位于大田县吴山乡梓溪村,系唐开元六年(718年)林法旺,自福唐东渎,经汀州、沙县治判给事,于尤溪寻水源直抵梓溪,肇基创业,为梓溪开基始祖。林氏大宗名曰禅林祠,又称梓林祠。法旺公次子戴惠,妣易氏生子有七,六公常春开基安溪柏叶。 始祖林乾,字汝初,号常春,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戍(1 2 5 O年),常春始祖爰及祖母颜氏自德化梓溪(今大田县)迁居清溪(今安溪县)柏叶,构屋建宇,奠成安溪林氏永世鸿基。历七百余载,子裔支繁叶茂,誉称“三斗油麻丁”,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八世孙林安西、林安兴建。清顺治间(1644~1661年)重建。清末旅外侨亲林虎捐巨资大修。后被毁。1998年,柏叶林氏宗亲捐资重建,2000年12月12日举行落成庆典。祠坐西南向东北,规制仿古。主体工程占地1258.75平方米,附属工程占地238.6平方米。楹联:“发甲登科,七派中首屈一指;蕃昭绵轶,三宗内裔逾万丁”、“帽山将星谋卫国,功垂八闽;柏叶经魁有铁崖,名动九州”、“派衍梓溪分一脉;祥呈柏叶茂千秋”。
柏叶林氏大宗,坐落于西坪镇柏叶村。当地林氏始祖林常春始建于宋淳祐十年(1250年),穴称“雄鹰赶玉兔”。1998年族裔倡议重建。祠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258.75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518平方米,附设199平方米。为二进大屋脊构建,规制仿古,金碧辉煌。2000年12月12日落成。厅堂中悬挂“世进士”、“进士”、“都督府”、“父子提镇”、“按察副使”、“解元”等匾额。如今遍布安溪柏叶林氏安溪乡镇各里,闽浙赣台港及海外东南亚都有宗支苗裔。柏叶宗祠几经重修、重建。旧祠毁于“十年浩劫”。1998年重建,主体建筑面积518余平方米,四周占地面积1 2 58.7 5平方米,2000年举行落成庆典。
林法旺--林戴惠—林常春支系
(1)西坪柏叶林氏 柏叶林氏始祖林常春(六房)为大田梓溪林戴惠的第六子,宋淳祐十年(1250年)迁入肇基。林常春生三子:有统、有绪、有纲。林有纲生二子:长子器,次子鸣。林子器(柏叶林氏三世)生四子:长弘宽(迁居永春埔头),次弘裕(迁居厦门嘉禾),三弘温,四弘柔(迁居浙江金华)。林弘温,名清,字希华,生三子:四八(福)、四九(禄)、四十(寿)。
(2)大坪村林氏 派出柏叶林氏。林有绪之子致政,字子行,肇基大坪乡大坪村。其后裔现播居大坪村下林、中间,福美村南山,双美村大路坑及虎邱镇林东村坑头林、纺车林等地。 (3)官桥芹石林氏 派出柏叶林氏。林四八(柏叶林氏五世),字天烈,号安福,其子林时斋居官桥芹石。林时斋生三子:长子林怀祖居芹石故土;次子林振祖迁永春县卑湖山尾;三子林建祖居西林后林。
(4)蓬莱大墘林氏 派出柏叶林氏的芹石支系。约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林振祖之孙(林妈生之子)林佛孙由卑湖徙居安溪县蓬莱大墘,为大墘林氏始祖。大墘林氏又衍播至蓬莱镇的联中、联盟、蓬新等村。迁居县内有三支:一是嘉靖年间(1522~1566年),裔孙林尔亮迁居今湖头镇横山村,后裔又迁居永安、浙江温州等地。二是万历年间(1573~1619年),裔孙林积守迁居今感德镇霞庭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后裔林在辉又迁居三明市三元区。三是清初,裔孙迁徙今魁斗镇奇观村。 此外,大墘林氏还迁居省内外及东南亚各地。其中:明末,六世孙林义立及子林茂华移居浙江,后裔定居洞头、玉环等县:清初,林公列父子等数十人移居台湾、香港、南洋等地。现大墘林氏繁衍的后裔在台湾5000多人,在新加坡3000多人,在马来西亚7000多人,在缅甸仰光1000多人,在世界其他各地两万多人。
(5)蓬莱龙居林氏 派出柏叶林氏。林四九,字天瑞,号安禄,明洪武六年(1373年)由蓬莱井边(今美滨村)迁徙崇善里龙居(今蓬莱镇龙居村)开基。三世林子仁迁居今蓝田乡进德村,后裔又迁居江西。建文年间(1399~1402年),四世林实,字秋秀,号兴苗,由龙居迁徙今尚卿乡中山村吉春。清嘉庆十四年 (1809年),龙居林氏裔孙林文杏,由龙居许坑移居今蓬莱镇吾邦村大坂;后裔林金豆又移居新加坡;民国20年(1931年),林水廸移居马来西亚。1965年前后,龙居林氏裔孙一支移居蓬莱镇美滨村魁美。 此外,龙居林氏后裔还先后迁居厦门海仓、泉州、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等地。
(6)龙门桂林(茂林)林氏 派出柏叶林氏。林四十(柏叶林氏五世),又名禄而,字天祥,号安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福清奉例到安溪县光德里澳江屯田。其四世孙林文辉由光德里迁依仁里光孝(今龙门镇光孝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林文辉带长子每法、次子每福开基茂林(今龙门镇桂瑶、桂林两村)。至今已传二十二世。现每法的后裔四大房各支系分布在龙门镇桂瑶、桂林两村。 此后,桂林林氏后裔又先后移居同安汀溪堤内村、温州、广东延平、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其中:十一世林同庚移居台湾屏东;十三世林理完移居台湾三峡溪南里,建“林信记堂号”;林理襄移居台北,其裔后在高雄林园乡林家村开宗立派。
(7)虎邱仙景林氏 柏叶林氏三世林子鸣的四世孙林文养,字孚育,由柏叶迁徙今虎邱镇仙景村开基,建仙景林氏祠宇。
(8)龙门村林氏 明天顺三年(1459年),林子鸣的五世孙林复润(号裕翁)之子林安七,号确斋,分居龙门。弘治九年(1496年)建龙门林氏祖宇。现龙门镇的龙门、翠坑、龙山、龙美、观山等村均有其后裔居住。后裔自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后,又陆续迁居台湾、香港等地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现在海外繁衍裔孙1万多人。
(9)虎邱湖西林氏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林复润之子林回生(林安七之弟),字廷复,号质斋,迁居山后(今虎邱镇湖西村),为山后林氏始祖。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后裔林衍成又移居台湾嘉义县白秋光潭。 此外,由于林复润生有九子,现虎邱镇美亭村望亭、扬尾山、墘尾,仙景村谢厝,西坪镇北山、石浪硿均有其后裔居住。
(10)官桥赤岭林氏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林子鸣的五世孙林复春(复润之弟),字伯祥,号朴翁,移居今官桥镇赤岭村,为赤岭林氏驷岭大宗始祖。林复春有5子5女、18孙、56曾孙、142玄孙,后裔衍播海内外。 随着人口的增加,赤岭林氏陆续外迁。二房裕斋的裔孙分居官桥镇赤岭村芦宅、岩前、石船,虎邱镇金榜村,西坪镇柏叶村、后坪村、龙地村溪东,芦田镇石盘村。三房伟斋的裔孙分居官桥镇赤岭村大路街、溪洲、后畲,澳江,燎原,枫厝和长坑乡苦竹林等地。四房坦斋的裔孙分居官桥镇驷岭村新楼、旧厝、后沟和岩前村、仙都村等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坦斋的十世孙林其多由赤岭迁居西坪镇龙地村,至今已衍传十一世。 此外,明末清初,赤岭林目棍率500余族众赴厦配合郑成功攻台,金榜林氏多人随众迁台。二世二房林裕斋的后裔还迁居三明沙县、龙海汀洋、台湾新店等地,现台湾新店有全岛林氏最大的裕斋公大祠堂;二世五房林美荣,字廷和,号处斋,迁居浙江温州;以后又有林时瞻、林允俦等迁居温州。
(11)虎邱金榜林氏 共有三支。一是赤岭林氏二世长房逸斋之子迁居今虎邱镇金榜村竹脚,后裔又徙居南安县马头枫树脚,浙江苍南沿埔七亩地等处。二是赤岭林氏三世林德昭,号纯斋,开基今虎邱镇金榜村邦溪。其三子林遯轩,讳岳,字居瞻,开基望亭(今虎邱镇美亭村),为望亭林氏始祖。三是明正德年间 (1506~1521年),赤岭林氏四世林岱,字孔瞻,号蒙庵,由赤岭迁居安溪县城侯厝(今县城后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林岱之子林逢祥(字允庆,号迁乔)、林逢瑞(字允贤,号凤樵)兄弟由县城迁徙宫坂(今虎邱镇金榜村)建万全楼,为金榜万全楼林氏始祖。后裔因避乱先入南山,后迁大池柳树垵(今虎邱镇福井村)。 此外,金榜林氏于清初还随林嗣环、林嗣祯往广州、海南经商、供职,后又迁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金榜人、解元林文斗任台湾府学教授、金门浯江书院山长,后居泉州城,有族人随外迁泉州、台湾等地和印尼、马来西亚等国。
(12)金谷村西山林氏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赤岭林氏五世林忠沂偕子林廷机由赤岭迁居崇善里谷口乡西山(今金谷镇金谷村西山林厝)开基,林忠沂被尊为西山林氏一世祖。民国期间,后裔林文庆、林书得、林生水、林再生等,又先后迁居台湾等地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13)长坑山格林氏 赤岭林氏六世林腾森,由赤岭迁居今长坑乡山格村山东堡开基。后裔林科章的长子林五四迁居江西铅山县十都横坂。
(14)官桥仙都林氏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赤岭林氏裔孙林翠岩、林讷庵、林东琳兄弟3人由赤岭迁居今官桥镇仙都村开基,至今已衍传二十世。后裔林士济、林士烈、林体、林举迁居台湾。
此外,官桥镇石林村、城厢镇经岭村水沟洋及砖文村均有赤岭林氏后裔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