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氏文化和卜子思想,说到其源流和传承的问题,自伏羲“画八卦”而到卜子传承于孔子及孔门儒学,形成其个性的思想特征,其中的过程似有断层。可是再细琢磨,还颇有耐人寻味的意思。
伏羲画八卦开启了易的卜氏文化奠基,也是有记载的文化史上第一部典籍。接着占卜记事的卜辞,又称为中国或者世界文化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文字。这些成为卜氏文化的初始纪元。
随后,易学四圣人之周文王、周公、孔子,可以说无中断地延续传承了易,即传播了卜氏文化,到了卜子才有卜氏本宗贤人亲传。
卜子书院,又称西河书院、文学书院。是中国最早的固定教学的场所之一。
孙茂法先生所著的《卜夏子与西河设教》,书中记载了卜夏在西河设教的经历。卜子夏于西河设教,为魏文候师”。旧时芮城为魏国祖庭,故建卜子夏书院以为祀。因卜子夏在孔门属文学之科,故名文学书院,又称卜子书院。后废。明万历四十年(1612)由知县赵庭琰建于卜子夏书院故址。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庠生董建泰主持维修后复兴。其书斋场圃遗址今为县良种场占用,现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子夏易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约前483年,卜子夏14岁,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相跟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孔门十哲"之一。他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卜子夏不但是弘扬儒学的宗师,而且文韬武略俱备,被魏文侯聘为国师。魏文侯采纳卜子夏建议,招贤纳土,改革变法,很快便国富民强。
子夏24岁学业结束后,经孔子推荐当过鲁国的县级官员。孔子去世后,卜子夏与别的弟子为孔子守孝3年,前476年,受晋国魏地卿大夫魏桓子及其孙魏斯的邀请来到龙门西河,在河津一带创办学校,受到国君和百姓的欢迎,从此,开始了55年的设教生涯。
子夏主笔编撰了孔子的言行集《论语》,成为儒家"四书"之首,又为《诗经》作序,为《易经》作传,为《礼义》作文,完成了"五经"注疏。在其以后收徒授学中,创造了章句教学之法,即在文章中加标点符号,并分章分段分句讲解,为儒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设教的目的是修德启智,保国安民;教学内容是经世之需,为人之道;教学方法是流动办学,不拘于一郡一域。他以德育教育为先,要求学生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和人民,尊重贤人而轻视女色;事奉父母能竭力尽孝;事奉君主能不惜生命;与朋友相交,诚实守信。
他倡导"有教无类",不论出身贫富,凡入学堂求学,都因材施教;他甘守清贫,一生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单生活,把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教学上。卜子夏有许多弟子,其中就有10多位安邦定国的文臣武将,功昭史册,传颂至今。比如:法家李悝、西门豹、段干木、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禽滑厘、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等等。特别是魏国君魏斯,尊子夏为师,请教朝政,敬贤礼士,重视人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成为战国时期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