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兰溪市陶宅村:陶渊明后裔聚居地的寻根之旅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兰溪市陶宅村:陶渊明后裔聚居地的寻根之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编辑: 孟庆媛

11年前,姓氏文化研究爱好者柳哲在兰溪市梅江镇陶宅村采风时,发现这里保存完好的宗谱和古建筑 。经过研究,他认为这里是陶渊明后裔的聚居地,甚至有可能是《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 。这一观点引发了当地寻根问祖的热潮 。虽然11年过去了,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哪里依然没有定论,但陶宅村的上千名陶姓人,部分人仍不知道陶渊明是谁,而陶氏宗祠却因这份历史研究价值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宅村坐落于兰溪市东北部半丘陵地带,背依金华山,村口有一棵650年树龄的古樟树 。村里现有300多户人家,共1200多人口,其中1100多人姓陶 。如今,村里的人大多已知道自己是陶渊明的后代,对宗谱中的相关记载也能说上几句,但仍有部分村民不太清楚陶渊明是何许人 。陶宅村古名五柳庄,众所周知,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号,据当地村民说,村口池塘边曾经确实栽种着五棵垂柳 。兰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胡汝明在《兰溪姓氏纪略》一书中提到,陶宅村的后裔是陶氏晋处士陶潜之后,陶氏一后裔迁居台州长潭再到缙云 。宋淳熙年间,移居婺州八咏门 。再有致和、致英、致祥等后裔,喜爱浦江通化的山水,遂迁居“五柳庄”之“龙、凤”二山等,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上陶和下陶 。据村民保存的《陶氏宗谱》记载:“陶氏之先,出自帝尧之后,周朝封康叔于陶国,子孙遂以国为氏 。白沙陶氏原居江北,渐次南移 。晋有陶侃,为政缜密,勤于职守,常勉人爱惜光阴,毋醉饮赌博,后封长沙公 。”这里提到的陶侃,就是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朝廷的中枢,朝野闻名 。关于陶渊明,宗谱里也有“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去职,归隐浔阳”的记载,这也印证了陶宅村是陶渊明后裔聚居地的说法 。据介绍,《陶氏宗谱》最早在明代天顺年间编撰,现存的是1947年的重修本,有11本,全部使用活字印刷术在宣纸上印刷而成,记载了从第一代(宋淳佑年间)到第二十二代陶氏人的基本情况 。陶氏宗祠,又称怀德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6年才建成 。宗祠位于陶宅村的村口,是村里的地标性建筑 。其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清末,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陶氏宗祠依山而建,总面积达746平方米,前为门厅和庭院,后为主要建筑,包括五间三进两明堂 。宗祠对面已建起红砖民房,没有熟人带路,很难找到宗祠大门 。大门前的“牛腿”上雕刻有“不知”“不愠”的古训,三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图案仍依稀可见 。祠堂前进有一座戏台,顶部的平棋是泼墨写意的山水花鸟图,大方而精致 。与之相呼应的前进额枋上的雕刻主题也是戏曲人物,细节丰富,场景热闹 。年久失修的后进存放着杂物,墙下4块明代青石雕栏有些受损,但花纹依稀可辨,图案有水波纹、花、鸟、鱼等 。当地文物保护专家认为陶氏宗祠建筑风格厚重、大方,院落封闭、主次分明,遵循先人寄情山水的思想,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 。建筑总体风格精致、用材硕大、细部考究 。尤其是大门上的彩绘门神保留至今,色彩可辨、形态清晰,实属难得 。陶氏先祖选择有山有水的金华北山之侧繁衍发族,陶氏宗祠作为陶宅村的建筑核心,选址综合考虑风水、交通的要求,体现出浓郁的山水情怀和人文气质 。此外,陶氏宗祠也体现出当地耕读传家、宗族文化和手工业文化,是浙江中西部宗祠的典型代表,为研究乡土建筑衍化过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511月,陶氏宗祠成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陶宅村中还保留着10余座古厅堂,而百年左右的老房子则有五六十间 。由于保护资金有限,一些古建筑在岁月中受损甚至倒塌,有的被倒卖 。而陶氏宗祠成为省文保单位后,获得了较为充分的保护资金,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将为其立项,制定修缮方案,让这座承载着家族历史记忆的宗祠重现往日风采,也让陶宅村的陶姓后人能更好地追寻家族的根脉。



0.2302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