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时期,有一个家庭虽然家境贫寒,却充满着温暖与希望。陶侃自幼丧父,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陶母一人肩上。她每日辛勤劳作,日耕夜织,只为能让陶侃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而陶侃也十分懂事,看着母亲如此辛苦,他愈加珍惜光阴,发愤读书。
一日,同郡好友范逵被举荐为孝廉,入朝做官时途经陶家。当时正值严冬,冰天雪地,陶侃家中却一贫如洗,家无余粮,他担心难以招待好范逵一行。然而,陶母却十分镇定,她对陶侃说:“你先招呼客人,我自有办法。”随后,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将自己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剪下,拿到镇上卖掉,换了一些大米。回家后,她又将屋柱砍下一半作为柴火,还把自己的草席铡碎充当马草。
到了晚上,陶母不仅准备好丰盛的饭食,连范逵随行的车夫仆人也照顾得无微不至。范逵得知陶母截发换米的事后,大为感动,他觉得这家人古道热肠、品行高洁。后来,范逵将陶侃举荐给庐江太守张夔,并说:“有陶母贤良如此,其子必大有作为。”张夔求贤若渴,便提携陶侃为枞阳县令。陶侃在任上勤政爱民,以实际行动报答了范逵和张夔的知遇之恩。陶母这一“截发延宾”的举动,不仅展现了她的智慧与贤良,更为陶侃成就功业开启了一扇大门,成为了陶氏家族历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