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乔晓光:剪纸艺术的 “当代重构者”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乔晓光:剪纸艺术的 “当代重构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编辑: 贾小鑫


乔晓光,1957 年生于河北邢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誉为 “中国现代剪纸艺术之父”。其创作打破传统剪纸的民俗局限,赋予这一古老技艺以当代艺术生命力。

 

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
乔晓光的《山海经系列》剪纸,将 “饕餮纹”“夔龙纹” 等商周青铜器纹饰转化为动态剪纸语言。在《蚩尤战黄帝》中,他以折叠剪纸技法呈现 “八十一兄弟” 的群像,通过重叠透视营造出史诗般的战争场景,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其《十二生肖》系列更具突破性:将生肖形象解构为几何图形,再以激光雕刻技术实现立体化呈现,使传统生肖文化与赛博朋克美学完美融合。

 

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2002 年,乔晓光发起 “中国民间剪纸抢救工程”,带队走访 23 个省,收集剪纸作品 3 万余件。在贵州黔东南,他发现并整理出苗族 “刻道” 剪纸,将这一濒临失传的婚俗剪纸转化为人类学研究样本。其《苗族古歌剪纸长卷》(128 米),以剪纸艺术重构苗族创世史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公共艺术的在地性探索
乔晓光在山西平遥古城创作的《古城记忆》剪纸墙,将 2000 余个古城建筑构件抽象为剪纸符号,通过 LED 灯光控制实现动态变化,成为古城夜游的标志性景观。在雄安新区建设中,他设计的《未来之城》剪纸装置,以 “瓦当纹”“回字纹” 等传统纹样为基础,结合 3D 打印技术,打造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未来科技感的公共艺术空间。

 

乔晓光的艺术实践证明,传统技艺可以通过当代语汇获得新生。正如他在《剪纸的当代性》中所言:“剪纸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基因。”



0.2050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