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作者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原文: 乐羊②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③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④,尽一杯。文侯谓诸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⑤?”乐羊罢中山⑥,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麑①,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⑦。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⑧。”乐羊以有功见疑,秦古巴以有罪益信。 注释: 文侯:即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在位时任用李栗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国势大盛。 孟孙:鲁国的卿。 御:车夫。 麑:小鹿。 乐羊:魏将,安乐氏后代。 遗:赠送。 幕:军中的营帐。啜:喝。 且: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罢中山:从中山班师回来。罢:结束。 傅:老师。 拙诚:愚蒙而诚实。 译文: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烹成人肉羹送给乐羊,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对诸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原因竟吃自己儿子的肉!”诸师赞回答:“他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幼鹿。让秦西巴拿着回去,母鹿一边跟一边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回来后,一到达就要幼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还给了母鹿。”孟孙十分生气。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三个月,召回秦西巴当儿子的老师。他的车夫说:“先前要惩罚他,现在召他回来当您孩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鹿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陷害我的儿子啊?”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