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仕宦之人因为官的地方发生变动而举家迁徙,即所谓宦游。下面四个案例可以管窥盖氏在隋唐时期的流动情况。(一)渤海、魏郡盖氏迁居关中长安盖文达的墓志追述其曾祖盖庆在北魏彭城王元勰始封时即入幕为记室参军,后任乐陵郡守,即在乐陵一带定居;其祖父盖延为北齐博陵王的记曹从事,博陵王高济尝为冀州刺史,此支盖姓便由乐陵迁居冀州,定居在衡水东南的东盖村,今该村尚有盖姓族人聚居。入隋后,盖文达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入仕长安,遂定居于此,直到逝世后归葬家乡。其后代盖宏式在其归葬时为国子主簿,当在长安定居。盖文懿,唐高祖武德初为国子助教,唐高宗时为博士、蜀王师。盖文懿与盖文达因同朝为官,共为当时名儒,又同姓盖氏,所以引为同宗;但盖文懿与盖文达并非近支,《旧唐书》载:“文懿者,贝州宋城人也。”此处宋城为传抄错误。贝州并无宋城,当为宗城。宗城在今天威县东,邢台市威县第什营镇有东盖村,盖姓人氏在此聚居。但盖文懿及其后代亦迁居关中盆地的长安定居。(二)清河盖氏迁徙蜀地清河郡在汉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与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盖巨源墓志铭》比较准确地叙述了盖巨源世系。“府君讳巨源,字匡济。”“曾祖讳庭佺,骁卫大将军。王父讳俶,河南府巩县令。皇考讳自正,剑南镇静军使。公即镇静之子也。公筮仕西蜀,年始佩觿;职虽列于军戎,道每亲于儒墨。尔后艺业双茂,书剑齐声。”盖巨源于咸通十四年(873年)正月廿六日殁于成都府成都县花林坊之私第。今从志文可知,盖氏巨源本清河望族,其祖父俶任巩县令,其父盖自正因仕宦始入川,迁居剑南。此支盖姓大致的迁徙路线为:清河—巩县(今巩义市)—剑南—成都。(三)洛阳盖氏南迁江陵盖氏以洛阳为新的起点南出南阳盆地迁徙到南郡,形成一条新的迁徙路线。《唐盖凝墓志》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盖凝家人自称渤海郡人;唐人好标榜郡望,墓志标明盖凝郡望是渤海郡,但此人并非出生在渤海郡,可能其先祖是渤海人。西汉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沧县旧州镇),其辖域相当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东部、天津市东南部、山东省德州市东北部(乐陵、庆云一带)、山东省滨州市北部。其先人与渤海高氏相似,在永嘉之乱时迁居两辽,北魏战败前燕后同高氏以战俘迁徙至平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之来到洛阳,在盖凝一代沿着现在焦柳铁路一线南下江陵。盖凝归葬洛阳,与夫人关氏合葬,据《唐代洛阳乡里方位初探》考证,唐代洛阳北部乡在今洛阳东北一带,与清风乡相连,盖凝早年生活在洛阳,其妻逝世后才迁居江陵。将此支盖氏迁徙的路线联系起来当为:渤海郡—平城—洛阳—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