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荀姓,源于荀林父
伯姓还有一支源于荀姓,其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荀林父。
荀林父,字伯,在当时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世称荀伯。他是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担任中军元帅,是晋国的名将。荀林父一生历经晋文公姬重耳、晋襄公姬欢、晋灵公姬夷皋、晋成公姬绥、晋景公姬獳(姬孺)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为五朝重臣,在晋国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荀林父的父亲也是大夫,在晋文公执政时期担任上卿赵盾的属下,只是其事迹由于历史久远,已不详待考。
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过程中,荀林父就崭露头角。周襄王姬郑十九年(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著名的“城濮之战”前,荀林父担任晋文公的御戎,负责驾驶国君戎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高超军事技能和忠诚的职位,由此可见他当时已深受晋文公的信任。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被任命为中行即中军的主将,开始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此后,他又历任上军佐、中军佐,一步步积累着政治和军事经验,最终在晋景公执政时期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达到了他政治军事生涯的巅峰。
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秦康公嬴英元年,公元前620年),秦、晋之间爆发“令狐之战”。这场战争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晋文公死后,晋国贵族们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于是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然而,后来因为穆赢(文公夫人)大闹朝廷,并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的赵宣子等就背弃先蔑而立了晋灵公(太子夷皋),这一事件导致晋军大将先蔑逃到秦国。
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军攻灭了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为晋国拓展了领土,增强了国力。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臣千家”,这也是荀林父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重大勋绩。
荀林父有个孙子叫荀阁,他十分敬重祖父的功高望重,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氏,称伯阁,自此,其后裔子孙便以伯为氏,世代相传至今。荀林父的功绩和地位不仅为家族带来了荣耀,也为伯姓的这一支脉奠定了基础,他的故事成为了家族传承中的重要篇章,激励着伯氏后人在各自的时代努力奋进,为家族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