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姜姓,始祖为伯夷
伯姓的另一个重要源流是源于姜姓,始祖为伯夷。伯夷是炎帝的后裔,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高尚的气节。
相传,伯夷的父亲是孤竹国国君初。父亲逝世前,遗命将君位传给弟弟叔齐。然而,叔齐却坚持要将君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为了不违背父亲的遗命,同时也不愿接受弟弟的相让,选择避而遁去。叔齐见兄长离去,自己也不自立为君,干脆弃位,前往投奔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伯夷的名字叫墨胎允,叔齐名字叫作墨胎智,孤竹国君主世家皆墨胎氏,亦称墨台氏。
到了周武王姬发出兵伐商纣的时候,伯夷和叔齐这兄弟两人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他们叩马阻谏,认为以下伐上是不仁之举。尽管周武王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最终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但伯夷和叔齐二人秉持着自己的信念,“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仅靠采薇(大巢菜、野豌豆,或通称能食的野菜)为生。当时有个妇人指着他们吃的薇讥笑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听后羞愤不已,最终绝食而死,被葬于首阳山。
伯夷作为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裔以他的行次称为“伯”,并承袭先祖之姓氏,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所以其后代有称伯氏者,也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历代王朝对伯夷、叔齐二人推崇备至,称他们为“二贤人”“二君子” ,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气节和道德的象征,也深深影响着伯氏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传承。伯氏家族的后人以伯夷为荣耀,在历史的进程中,将这份高尚的气节和家族精神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