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有古籍资料,鲍姓在夏朝、商朝、西周的具体迁徙扩散情况已无从考证。但在东周时期,鲍姓已是华夏显姓。也就是说,现存汉族的几千姓氏中,史籍中有明确记载能够追朔到东周的的姓氏并不多,而在齐、晋、秦三国鲍姓有多人见诸于《左传》。
《左传》中关于齐国鲍氏的记载最多。齐国第一人是公元前 686 年记载的鲍叔牙,“‘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其次是鲍叔牙的重孙鲍牵、鲍国兄弟。又次是鲍叔牙六世孙鲍牧,都是齐国卿相级大臣。可见春秋时期鲍氏是齐国著名望族,也当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中鲍氏第一望族。
鲍氏另一望族在晋国,即山西一带。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中,鲍癸是先锋部队的统帅。当时是家天下时代,能拥有决策权的前锋统帅,其家庭出身必然是贵族。这一战中,“楚许伯御乐伯,摄叔 为右,以致晋师。……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视敌军三个重要将领为囊中之物,以鲍癸一句话放人,可见其权力威望之大。
鲍氏还有一望族在秦国。公元前 562 年秦晋栎之战,“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壬午,武济自辅氏,与鲍交伐晋师。己丑,秦、晋战于栎,晋师败绩,易秦故也”。秦晋栎之战,秦军总指挥姓鲍,官职为庶长。秦国官职中不设司马,庶长相当于司马,是军中最高职务。在鲍的指挥下秦军大胜,只可惜没有传下他的名字。然而能担当秦军最高职务者,若没有高贵的贵族背景,在文化落后更重身份的秦国,是不可能的。
那么,秦、晋鲍氏是否有可能是鲍叔牙后裔从齐国移居过去的呢? 其一,晋国,鲍癸是晋军中军先锋理应是军中最有战斗经历和经验的指挥官。从他对事件的处理看,应有在前线临机决策的权力,因此年龄不会太小。如果算40岁,上有9 个哥哥,其父应80岁以上。鲍叔牙去世于公元前644年,与鲍癸出生时间相差不过几年,所以鲍癸父亲的年龄应与鲍叔牙相当,自然不可能是鲍叔牙的后代。其二,春秋早期家天下制度仍严格执行,贵族如卿、大夫从姓氏到财产无不出自国君,他的身家性命自然也属于国君,必须绝对忠于国君。即使因故出逃,对其祖先也是大不敬的行为。如陈完逃奔齐国,齐桓公想委以重任,他以“羁旅之臣”自称,以示不忘祖宗和故国。即使到春秋晚期,伍子胥出使齐国时把儿子托付给鲍家,回国后吴王即以此为理由处死了他。其三,春秋及以前爵位世袭必贵族,贵族必世袭,贵族世袭必是大家族。鲍癸作为高级军官,不仅要有军功,更要有世代承袭、源远流长的贵族家族身份。其四,鲍叔牙及后代十几世得志于齐,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迁居它国。所以,晋国的鲍姓不是鲍叔牙的后代,秦国情况亦应如此。只是到春秋末期,君权旁落,大夫执政,士族才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