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田野》有相关描述, 鲍屯,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鲍氏宗族的强大影响力密不可分。鲍屯的创建者鲍福宝,在明代因“调北征南”入黔,并在此地定居,开启了鲍氏家族在贵州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鲍氏家族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力量,不仅在人口上占据绝大多数,更在地方事务,特别是公共事业的管理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宗族势力的强大,为鲍屯的水利工程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鲍屯的宗族管理,体现在对地方公共事务的主导权上,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兴建与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保证了水利工程的持续运行,还强化了宗族的凝聚力。在鲍屯,宗族的力量与自觉维修的意识相结合,使得古老的水利工程历经数百年仍能发挥作用。
此外,鲍屯的宗族文化也是对徽州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鲍屯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上,更在宗族的管理方式、族人的行为习惯中得以显现。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鲍屯能够成为研究明代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宝贵窗口。
鲍屯是安顺屯堡文化区的四大名寨之一,其丝头系腰、鲍家拳和古水利是屯堡特有的文化。鲍屯水利工程是屯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农业文化的主要源头,其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明代江南地区的移民在贵州农业技术传承方面,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屯堡文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历史上农村水利维护、水资源分配和公共工程管理的生动实例。
鲍屯水利工程600年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宗族管理与自觉维修。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地方宗族主宰地方事务,尤其是公共事业的兴建与管理。鲍屯社区表现出较强的宗族势力,可以说是乡民自治的家族村落社区。
鲍屯鲍氏来源于徽州歙县棠樾村古老的宗族,其文化对鲍屯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突出表现是鲍屯宗族社会即是对徽州宗族社会的移植。鲍屯地名的演变反映了鲍屯宗族社会的形成历史。从《鲍氏宗谱》中可看出一些外姓家族把祖田卖给鲍氏,很可能就是这些外迁的弱房小姓。如今鲍屯的鲍姓已繁衍到第25代,全村2258人中86%是同宗同源的鲍姓。
2008年清明节,鲍屯村鲍氏祭祀始祖鲍福宝的祭祀人员多达3000人,可见鲍氏家族规模大,宗族认同感强。鲍屯是鲍姓占绝大多数的村落,鲍氏宗族主宰当地的话语权,客观上有利于包括水利在内的公共事业的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