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南腹地的邵阳市隆回县,有一座熠熠生辉的古镇 —— 司门前镇。它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司门前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明洪武五年(1372 年),这里设立了隆回巡检司,后来镇所驻地位于司衙门前,故而得名司门前。明清时期,此地划属隆回一都,自那时起,司门前镇便以 “魏源故里” 而闻名遐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司门前镇的历史文化特征丰富多样,从民间流传的三句口头禅中可见一斑。一句是 “一都的顶子二都的凼,三都的泥巴四都的筐,五都的排树六都的麦,七都的罐八都的蒜”。这里的 “顶子” 指代 “官帽”,生动地突出了一都司门前历史上人才辈出,众多名人在仕途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官位颇高。在这片土地上,先后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如清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近代中国第一批 “睁眼看世界”、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魏源;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物大臣的魏光焘;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益友、书法老师孙俍工;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原中宣部部长彭述之;第一任宝庆地下党小组组长罗卓云;首任宝庆农民协会委员长欧阳秋曝;中共宝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彭钟泽;还有当代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湖南省楹联学会理事魏寅;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院士、美国声学学会会士魏荣爵等。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司门前镇的历史天空,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句是 “一都咯屋二都咯谷,三都咯杂粮四都咯猪,五都咯排树六都咯布,七都八都坛罐出”。这句话生动地显现出一都司门前在历史上以房屋精美且规模宏大而闻名。在司门前镇境内,不仅保存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光焘故居,还有金潭一带保存较好的八大财主中的魏金凤、魏克卿、魏湘玉的庄园,以及正仁堂、双松草堂、宁静堂、田主堂、仁义堂等众多清代民居群。此外,兴隆一带的连庆弟、安定弟、邹家院,孙家垅一带的四方院、老屋院等,共有 200 余处清代民居。这些民居大多为砖木或纯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围墙、槽门、天井、楼房一应俱全。其中,财主庄园占地面积更为广阔,房屋数量众多,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司门前镇还存有竹山院祠堂、石杨风雨桥、文昌阁以及司门前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邵阳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旧址等许多特色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或庄严肃穆,或古朴典雅,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司门前镇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记忆。
再一句是 “魏家段的顶子,司门前的票子,孙家垅的架子,石桥铺的棍子”。这里的魏家段、孙家垅、石桥铺均为司门前镇区域内的片村名,从整体上形象地反映出一都司门前在历史上一直是宝庆府北面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魏家段的顶子” 主要是指这里诞生了 “文武二魏”—— 魏源和魏光焘,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为家乡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孙家垅的架子” 是说孙俍工一家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其字架子在周边地区相当出名,体现了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石桥铺棍子” 则表明这里的教育氛围浓厚,教棍最有威严,因为这里创办了县域境内第一所书院、第一个高小、第一所义校,为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 “司门前票子”,主要是说这一带经济活跃。现今仍保留有部分遗迹的石子坳街和石桥铺街,在过去分别在商业、织染业上生意红火且独具特色。石子坳街曾经商贾云集,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十分活跃;石桥铺街则以织染业闻名,其生产的纺织品工艺精湛,远销各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门前镇,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镇,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不仅是司氏家族以及当地居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司门前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