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誉章出生于1873年,又名应奎,字徕绩,又号秋莱子,绍兴和畅堂人,是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的长兄。他身为清末附生、候补训导 ,本可在传统仕途之路上稳步前行,然而时代的浪潮与家族的影响,使他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秋瑾革命征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与参与者。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誉章进入大通学堂担任教职。彼时的大通学堂,是革命志士的重要聚集地,正积极筹备反清起义。秋誉章在此期间,不仅兢兢业业地履行教学职责,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深受革命氛围的熏陶,不久后便加入光复会,自此正式踏上革命道路。他全力支持妹妹秋瑾筹划起义,凭借自己的身份与人脉,在暗中为革命活动提供诸多便利,协助秋瑾秘密联络同志,传递重要情报,为起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07年,秋瑾起义失败,英勇就义。秋誉章因与秋瑾的亲属关系,遭到清政府的追捕,无奈之下辗转藏匿于乡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时刻担忧着妹妹的身后事,心中充满了悲愤与无奈 。两个月后,绍兴知府贵福辞请离职调皖,局势稍有缓和,避难在外的秋誉章等秋氏亲族陆续回到绍兴城 。回到家乡后,秋誉章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寻找秋瑾的灵柩。他在知情人的引领下,来到卧龙山麓,找到了露天停放、无人认领的秋瑾灵柩。望着妹妹的灵柩,秋誉章悲痛万分,他本想请风水先生卜穴,选个黄道吉日,将秋瑾葬于祖坟之侧,让她魂归故土。于是,他重金雇了几个夫役,偷偷将灵柩移到常禧门(即偏门)外严家潭丙舍,打算先暂时存放。但丙舍舍主听闻是被砍头的革命党人棺木,无论如何都不肯收留。无奈之下,秋誉章只能在大校场近旁的乱坟堆中,择地暂放秋瑾的灵柩,灵柩上仅覆盖数片草苫,以遮蔽风雨。
秋瑾遇难3个月后,她的挚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决心实现秋瑾“埋骨西泠”的遗愿。农历十一月下旬,徐自华来到绍兴,告知秋家人她已与吴芝瑛购地西泠桥畔,要为秋瑾营葬。当夜,秋誉章等人陪同徐自华,持火把前往荒冢探寻秋瑾灵柩。之后,徐自华回石门寄书吴芝瑛,告知其已购地,吴芝瑛随即派人前往杭州造墓。半个月后,已近岁末,徐自华派人到绍兴,与秋誉章一起护送秋瑾灵柩前往杭州,并悄悄将灵柩运到西泠桥西侧的临湖草地。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各界400余人前来参加秋瑾追悼会并谒墓致祭,经与会者提议,墓碑文字有所更改,会后还秘密成立秋社,推选徐自华为社长,决定每年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
然而,秋瑾墓建成不久便起了风波。御史常徽巡游西湖时发现秋墓,回京后呈上《奏请平秋墓片》,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抚增韫严行查办。增韫行事谨慎,既不想激怒浙人,又不能违背朝廷旨意,便派人找到秋瑾堂叔秋桐豫,让其劝说秋誉章主动迁葬。秋誉章了解浙江巡抚的意图后,匆匆赶回杭州,呈上禀文,说明情况并请求将秋瑾尸棺迁至绍兴埋葬,待其夫家来人及子女长成,若愿迁回再做处理 。浙江巡抚增韫批准后,秋誉章雇夫役挖开秋坟,起出秋瑾灵柩,运回绍兴严家潭暂厝。
后来,秋瑾丈夫王子芳病故,王氏家族以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人到绍兴秋家,提出将秋瑾灵柩迎还湖南,与王子芳合葬。此时秋誉章已在1909年于天津去世,秋家人也不好阻拦。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这年11月,秋瑾灵柩运到了湘潭昭山。
秋誉章虽一生短暂,但他在秋瑾的革命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秋瑾起义时全力支持,在秋瑾就义后,也为她的后事奔波操劳,他的付出与努力,展现了对妹妹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