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期卫国蒲邑(今河南长垣)人,他是璩氏的得姓始祖,更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贤士。蘧伯玉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幼便展现出聪敏过人的特质,饱读经书,为其日后的贤德与智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一生辅佐卫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长达数十年之久。在那个战乱频仍、各国纷争不断的时代,蘧伯玉主张仁德治国、体恤民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使卫国在动荡的局势中得以稳立中原,百姓安居乐业。他开创的“弗治之治”理念,犹如一道曙光,不仅让卫国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繁荣稳定的景象,还开创了道家老庄“无为而治”思想的先声,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国的赵简子曾想攻打卫国,派大夫史默前往暗访,史默回来后报告说:“蘧伯玉为相,不可以用兵。”这足以证明蘧伯玉在当时的威望和影响力,他的存在成为了卫国的一道坚固屏障。
蘧伯玉还是一个对自身要求极为严格的人,“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他常常静坐思过,深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成为后人修身养性的楷模。在为人处世方面,他谦虚谨慎,慎独处事。“宫门蘧车”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听到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仅凭此就判断出是蘧伯玉,因为她深知君子不会在暗处违背礼仪,而蘧伯玉正是这样一位始终坚守道德准则的贤大夫 。他还留下了“耻独为君子”的名言,表达了他不仅追求自身的高尚品德,更希望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人成为君子的崇高人生境界。
蘧伯玉与孔子之间的情谊也为后人所传颂。他年长孔子30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卫国大夫。但他对秉承“仁德”治国思想的孔子十分赞赏,一直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孔子互相礼敬。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9年居住在蘧府,蘧伯玉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孔子帮助,还让自己的外孙子贡拜孔子为师,子贡出身商业豪门,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物资支持。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也融入了儒家文化的血脉之中。
由于蘧伯玉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孔子的支持,他受到儒家学派的尊崇。在历代孔庙祭奠中,他被供奉在历代先贤之首位,位列孔庙陪祀东廊第一位,这份殊荣承载着后人对他无尽的敬重和缅怀。蘧伯玉的一生,是贤德与智慧的一生,他的故事和思想,成为了璩氏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璩氏后人不断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