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县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古称陇西成纪、天水成纪、天水略阳、天水显亲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辈出。在研究权氏历史文化时,会发现唐朝及早期的权氏历史人物,几乎都称出自陇西成记、天水略阳、天水显亲,权氏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名人中唐名相、著名诗人权德舆就是天水略阳人。权氏家族始兴于前秦重臣、安丘公权翼,自此之后,累世簪缨,光耀史册,著名人物主要有北周大将军千金郡公权景宣、北周齐郡公权袭庆、北周武卫大将军天水伯权武、初唐大臣权万纪、唐尚书仓部员外郎权自挹、唐平凉公权文诞、唐羽林军录事参军权倕、唐贞孝公权皋、唐名相权德舆、唐监察御史权璩等,至中唐,权氏一门达到极盛,人才不可胜数,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门望族之一。
据考证,权氏自战国末期在古权国(今湖北当阳地)被楚国灭亡后得姓,并随秦始皇迁原六国贵族于陇西(指古陇西郡)而迁移于今秦安县境内繁衍生息,并逐渐融入关陇贵族集团,后又逐步从古天水显亲或古天水略阳走出发展、繁衍至今,分散于全国各地,因此,今天水市秦安县被公认为权氏的发祥地。
今秦安县境东为古略阳郡县,县西曾为显亲县地,为权氏故里和发祥地,县境内权氏故迹众多,如权家窑、权家衙、权家城、权家坟、权景宣墓、凤山权文公祠等,据明代《秦安志》记载,权家衙曾出土字砖上有“权德焕”等名,清代《秦安县志》记载,权家衙曾出土韩愈为权德舆所撰的墓志碑,时知县牛运震派人察看时已被人毁坏。秦安县西川镇的王湾村仍有权家城遗址存在,附近的张家坡村有权家坟等遗迹。历年出土的权氏千佛塔以及各类权氏供养的佛塔数目众多。
因此,有必要对陇西成纪、天水成纪、天水略阳、天水显亲这几个地名做一简要介绍,以更方便权氏文化爱好者研究。
一、古成纪县
自战国至宋,古成纪县在今天水秦安县,县治虽有三次变迁,但总体在天水境内。
(一)陇西郡成纪县
战国时期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共159年,成纪县隶属陇西郡,这就是前220年秦统一六国后迁大姓于陇西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陇西成纪。
【注:古陇西郡,“陇西”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拔之。”(《史记·秦本纪》)这是“陇西”之名首次见于史籍。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成为我国最早的郡级行政区之一,其地理位置大致位于现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辖县不详,近人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21县,为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相当于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
汉沿袭秦制,陇西郡基本未变。魏文帝元年(公元220年),郡治由狄道迁襄武(今甘肃陇西县),直至唐乾元元年(758年)裁撤陇西郡,襄武县承袭郡名,得陇西县名至今(一说宋代置陇西县)。陇西郡自前272年到758年间,存郡共1031年。至今,“陇西”作为地域名已存在了2200多年,成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典范地名之一。】
(二)天水郡成纪县
天水郡自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到乾元元年(758年)间存郡共872年。
【注: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地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领平襄、冀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獂道、望垣、罕开、绵诸、陇县、街泉(今庄浪县东南)、戎邑道、略阳道(今秦安县东北)、清水、阿阳、勇士、兰干、奉捷16县。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改治冀县,领11县,原领冀县、干襄、成纪、望垣、陇县、略阳、阿阳、勇士8县,由陇西郡划入西县、上邽2县,新置显亲县(今秦安县西北)。
三国魏复名天水郡,为秦州治。仍治冀县,领冀县、显新(显亲县更名)、成纪、西县、上邽、新阳6县。
西晋天水郡,移治上邽县,领上邽、始昌、新阳、显新(今秦安县西北)、成纪(今秦安县境)、冀县6县。
十六国,前赵天水郡领3县,仍为秦州治所。后赵、前秦、西秦因之。
北魏时,天水郡仍治上邽县,领上邽、显新、平泉、当亭四县。仍为秦州治所。西魏因之。
北周天水郡领上封、黄瓜2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天水郡入秦州。大业五年(607年)废州置郡,改秦州为天水郡,治上邽 (今天水市区),领上邽、秦岭、成纪(今秦安县西北)、陇城(今秦安县东北)、清水、冀城6县。
唐武德元年(616),改为秦州,天宝元年复天水郡,并为陇右道治所。天水郡治成纪县(今天水市区),领成纪、上邽(今秦安县西北)、陇城(今秦安县)、清水、伏羌、长道6县。
唐乾元元年(758年),取消郡建制,一律置州。至此天水郡不复存在。】
1、西汉时期,从陇西郡析分出天水郡,在葫芦河支流设成纪县,管辖今静宁南部和秦安大部。
2、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郡治冀县,又在成纪县以南葫芦河下游一带设显亲县(今天水秦安县城),属汉阳郡。成纪县治位置没有变化,其南部范围有所缩小。
3、三国曹魏时期
三国曹魏时期,从天水郡北部及东部分出广魏郡,郡治临渭县,成纪县仍归天水郡辖。魏晋沿袭汉制不变。
4、隋唐时期成纪县
隋代,成纪县属天水郡。
唐代,改天水郡为秦州,治所在上邽县,成纪属秦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秦州大地震,移治所于成纪县之敬亲川(天水秦安叶堡乡),成纪县也徙于此,成纪成为秦州郡治。天宝元年(742年),改秦州为天水郡,移治所于上邽,成纪县也移至上邽。
其后成纪县还于故地显亲(天水秦安叶堡乡),延续至宋元,成纪县名才消失在历史中。
纵观成纪县建置,自秦汉至元末,存续将近一千年,其间共有三次迁徙,均发生在唐代,位置移动都在今天水境内,其主体为秦安县。对此,三国时史学家韦昭注言:“成纪县属天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就已经明确指出成纪县位置,“瓦亭水又南,径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径成纪县。故帝大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郦道元《水经注》)瓦亭水即今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自北向南流经静宁、庄浪、秦安、在天水麦积区三阳川注入渭河,是渭河上游一大支流。成纪县范围即葫芦河中下游一带。
二、古略阳县
略阳县,古县名。东汉建武八年(32),街泉县改置略阳县(治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属天水郡。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阳郡,略阳县属之。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略阳县属之。
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略阳县属之。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略阳县属略阳郡(广魏郡改名)。
东晋十六国(317—420),晋末大乱,郡县治地多变,县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领属。
北魏改略阳县名陇城县,仍属略阳郡。
开禧三年(1207),吴曦将兴州僭改兴德府。曦诛,改兴州曰沔州,改顺政县名略阳县(治今陕西略阳县城关镇)至今,符合了侨置说。南北朝时,陇之陇城县(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设有略阳郡。因连年战争,彼地大批氐人南迁至此,仍旧沿用原郡县称谓。《南齐书》因而载之:“武兴县侨置略阳县。”
三、古显亲县
窦友(武威郡姑臧人,东汉窦融之弟,武威太守,后官至城门校尉,掌管禁兵)随兄窦融(新莽末至东汉时期军阀、名臣。刘秀称帝后,窦融归汉,被加授凉州牧,随军攻灭隗嚣割据势力,封安丰侯。而“窦融归汉”也成为后世的著名典故。)平定隗嚣(天水成纪人,新朝末年地方割据军阀)有功,刘秀于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划成纪县地置显亲侯国,封窦友为显亲侯,在显亲侯国地置显亲县。
中元元年(公元56),窦友死,子窦固承袭。永平十六年 (公元73),窦固与耿忠率1.2万骑,从酒泉、敦煌、张掖出发,直至天山,击北匈奴呼衍王,斩杀千余人,直追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又与耿秉等出玉门,击败北匈奴在车师的势力。窦固留在边塞数年,羌胡信服。章帝继位,常就边事听取窦固意见,建初三年(公元78)追录击匈奴之功,增邑1300户。章和二年(公元88年),窦固死,免显亲侯国。
显亲侯国国都在今甘肃秦安县西北15公里处葫芦河的西岸。
显亲县: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划成纪县地置显亲侯国,封窦友为显亲侯,在显亲侯国地置显亲县。
东汉建武中元元年(56),友子固袭封显亲侯,地属天水郡。故治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窦固死,免显亲侯国,存县制。
晋末大乱,郡县治地多变,显亲县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领属。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新县并入安戎县,不久复建,仍属天水郡。
北周废除显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