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城当地,有一个比较少见的姓氏,那就是权姓,主要聚居在县西南几个村落。读书的时候,几个姓权的同学也都是当时的甜水井乡人,所以我也一直以为姓权的就只有甜水井乡才有。后来经过搜集资料,发现除了甜水井乡(现归荆姚镇)的集北村外,在县西南的贾曲,荆姚的南姚村,都有权姓聚居村落。
据贾曲权姓后人讲述,其先祖两兄弟从山西讨饭来到贾曲。贾曲分三个村,即南贾,东贾曲,西贾曲,三个贾曲都很远古,百分之九十都姓权,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的附属诸侯国,叫贾国,国王贾大夫的墓现在还保护完好,省级文物保护。当地还流传有当年贾大夫的传说与故事。贾曲权氏都是一家,相传是兄弟两人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到贾曲老大住在东贾曲和南贾曲,老二住西贾曲,白水权姓是从西贾曲迁去,年代不远,民国初期。渭南有部分是从西贾曲迁移去的,民国中前期迁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贾曲村上有权祖石壁记载的非常祥细,连姓名都有,可惜文革中没了。贾曲周边有好几个权姓村庄,都比较大,有荆姚权家村,集北权家村等。弟兄两个从山西逃荒过来的,有名有姓,贾曲当地人去山西都会去大槐树寻根。白水那里是从贾曲村上逃荒过去,没有几代人,80年代还有走动,白水权姓可能超不过六代,民国中前期的事。当时年轻人去白水逃荒,年龄大的人没有过去。
可能记忆的偏差, 白水权氏后人讲述与蒲城权氏后人讲述有所出入,虽然都知道是从蒲城贾曲迁徙而来,但迁徙时间说法不同。据白水权氏后人讲述,白水权氏主要分布在林皋镇礼乐村、武子村(武子村权氏为礼乐村权氏的分支),礼乐村约700人左右,目前传至十世。相传,礼乐村权氏先祖一家五人(夫妻两人与其三个儿子)自乾隆末年嘉庆初年(1796年左右)从蒲城县西贾曲上环院迁来。三兄弟史称为中、西、东三份子,中份子在民国初年再无后人,西份子为弟兄八人,均带“经”字,史称“八份子”,当地权氏族人习惯以“八份子”为一世,目前第一、三、七份子已无后人。而甘肃正宁县权氏从白水礼乐迁出,根本还是蒲城贾曲。甘肃正宁县山河镇李家川是从白水礼乐村迁徙而来。正宁的就剩一户了(户口也回礼乐了),其他人据说迁去了宁夏。
蒲城权氏人丁兴旺,分布几个不同的村落,历代也有多人事迹在县志省志被记载。如权思忠为明朝举人,权自楫以文采著称,写下《贾曲八景》序。清代权巨任任教育局长,书香门第。权子明夫妇以忠厚著称,享年六十九岁,获“大耆宾”荣誉。家族中有文有武,家风优良。另外还有权丕昌之妻梁氏,权纯之之妻王氏都因为德望和品行被官府予以嘉奖。
权丕昌,清代蒲城人,1713年,刚成家不久就因故而亡,妻子梁氏,这时有孕,还有一个月就要出生了,得知丈夫去世,她恸哭不已,就要去寻短见,小姑子劝她不住,于是请来同村的妇女轮流陪梁氏,朝夕相处,实际上是监护她,怕她寻短。一个月后,梁氏顺产了一个儿子,小姑子于是频频劝慰她想开点,把权家的儿子好好养大,也算是哥哥权丕昌后继有人,在小姑子的鼓励下,梁氏下定了好好抚养遗腹子的决心,在那个时代,收入都是靠地里刨两个钱,梁氏象个男人一样,田间地头,里里外外,力瘁谋生,终于帮助儿子成家立业了。
权纯之,蒲城人,与妻子王氏恩爱有加,二人相敬如宾,勤俭持家,共同育有一个儿子。权纯之的妹妹和舅舅都去世了,已经没有了其他的亲人。1621年,在儿子两岁的时候,权纯之因病而亡,王氏在给权纯之体面的办完丧事后,家里已是一贫如洗,每个月都不够粮食吃。于是,王氏学会了纺织,日夜干,用赚来的钱,节衣缩食,送孩子读书认字,每次孩子放学回家后,也会勤奋学习,这时,王氏总会沏好茶水,端到孩子的案头,关心备至。儿子很有孝心,对母亲非常的敬重,长大后,儿子也考取了一点小功名,想要向政府为母亲要个旌表的荣誉,王氏说:我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岂能以此沽名钓誉,妄称伟大?不准你去胡说!守寡五十四年之后,王氏于1675年去世,乡绅们和贾曲村的族人们,都知道王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优秀母亲,于是大家统一了意见,一致向政府申请,给予了王氏应有的荣誉。
除了上面几位古人外,近现代权姓还有抗日英烈权子厚还有不知蒲城那个村的权景龙。
权子厚,荆姚镇南姚村权家人, 1927年,权子厚与本村自家兄弟多人投奔本村村民、自称为“川陕边防军总司令”的韩子芳部。1930年又追随韩子芳部改编到杨虎城部安康绥靖司令张飞生部,担任韩子芳(时任团长)的贴身警卫。1933年,权子厚秘密加入中共安康特支,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来参加了安康起义而失败。1935年,在韩部与红25军作战过程中,权子厚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为红25军做了许多实事。1936年,权子厚随韩部进驻蓝田一带,防止中央军进军西安。 1937年,权子厚随韩子芳团改编为177师529旅1057团,任一连连长,开赴抗日前线,参加忻口会战。1938年,权子厚随韩子芳团在陕南汉中一带补充部队。后奔赴晋南一带作战,参加了收复十三县的系列战事。返回西安后被推荐到黄埔军校王曲分校(第七分校)学习。1939年,权子厚再次开赴山西参加对日作战,担任晋南翼城、垣曲一线防务。1940年4月1日,权子厚在突袭日军作战中被日军反包围而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权景龙,陆军十七师九团一连二等兵。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日,也就是在中条山保卫战期间病故,牺牲时二十三岁。墓碑只记载其为蒲城人,具体那个村落就不得而知。
而现代蒲城权姓最为出名的就是贾曲村的权佳果。可以说是当年为数不多的一位猛人。据记载他小学毕业后即因无粮吃而辍学务农,在农村劳动期间,仍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并逐步形成自己关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许多重要观点。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于1967年冬天,几易其稿,写成四万六千字的《提交中共中央的对社会的认识》。该材料从理论与实践上批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出在政权巩固后,应把主要力量转移到组织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上来,批判了当时夸张的个人崇拜。1968年3月,他只身上访北京,欲挽狂澜于既倒。结果被判刑15年,1979年平反出狱。平反后曾任省青联五届委员,并被安排为初中教师。1986年1月在原渭南教育学院大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到现在来说,对于知识分子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楷模!
现代还有一位知名作家权宽浮。权宽浮,蒲城贾曲南贾曲人(今城关镇南贾曲),1948年肄业于西安高级师范。曾任长安县新东乡第二小学教师,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第六军十六师宣传科干事、文工团编剧,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助理员、创作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助理员、《绿洲》文艺主编,《天山》月刊编辑、编委,西安文化局创研室作家。西安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理事。曾写有电影剧本《绿洲凯歌》,多幕话剧《刘志丹传奇》、《彭德怀传奇》、《左宗棠出塞》。结集有小说集《春到准噶尔》、《牧场雪莲花》、《葡萄园的故事》等。另外《牧场雪莲花》曾得到矛盾的赞赏和推荐,编入1960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另外根据其原著《火焰山中葡萄沟》部分章节改编成了小学课文中的《葡萄沟》一文。
另外一位就是以研究地方文史而出名的学者权斌,曾参与校注了《蒲城文献征录》等古籍,为蒲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供职陕西信合渭南办事处,爱好地方文史资料整理。自我介绍云:奉先人,居渭水之滨,笔名拈花一笑,因同名甚多,遂加“倩”音qian;业金融,关注黄金;喜故纸,藏书盈室,痴《异史》,遍搜入箧;闲来随性涂鸦,五花八门。
蒲城权姓现在也是县西南一带比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也是蒲城百家姓中不可以缺少的一个,因为时代的变迁,后世子孙不断的开枝散叶,以前多因为灾荒而逃往他乡,现如今因为读书经商等多方面原因而迁往他乡,但大家都不会忘记自己蒲城的根,也希望每一位蒲城人都能够过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