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况氏江西分支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况氏江西分支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 编辑: 张森

况氏江西分支

况姓头像_热门头像_头像大全

江西况氏以况氏18代况昌伯迁居洪州(今江西南昌)为开端。昌伯公七世孙鼎公移居于洪州城外的西山脚下,后人口繁衍形成村坊。自此散居各地。

江西况氏主要聚居于南昌、宜春和九江三相邻地市,尤以宜春为多,约4万;宜春的况姓人口主要聚居在高安、上高、宜丰、靖安和奉新五个县市。其中高安、上高、宜丰三地况氏同源于高安药湖开基祖三十四世政公,合计超过三万。

江西本地,<况>为多音字,通常读着况(Kuàng ),如情况(Kuàng );在用作姓氏时,读着况(Xiàng),如况(Xiàng)建设,况(Xiàng)天佑,况(Xiàng)明洁,老况(Xiàng),小况(Xiàng),况(Xiàng)家桥等。但是人数过少,且没有特别著名的人物,影响力不够,导致全国推行的普通话没有对<况>的姓氏读音进行区分。因此现在年轻一代,对于况(Xiàng)姓的读音都按况(Kuàng )发音,只有老一辈人还遵循传统。因此有待族人努力,像其他有特有读音的姓氏一样为<况>争取到姓氏读音<Xiàng>。

江西况氏大体可分为三支.

第一支西山派:指世居于古代新建西山况坊(今江西安义县向坊)及附近的支派。该支为况氏老支,况氏均为该支分出。特色:发源地;

第二支是药湖派:指北宋初自西山况坊开基于高安药湖村的况政后裔,该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中国况氏人口重镇的高安、上高就属于该支。江西省内的散居况氏,基本都是该支。省外况氏分布的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份都是该支。特色:人数多、分布广、古代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比例高(封建社会考取进士的况氏族人基本出自该支)。

第三支是龙冈派:特指南宋末年自西山况坊迁居靖安的况升后裔,主要聚居在江西靖安县境内,该支人数偏少,即使靖安县境内况姓居民也是很大比例是高安药湖派族人。现在的龙冈已重新并入西山派合修宗谱,不再单独修谱。特色:拥有古代三大清官之一的况钟。

唐初况昌伯封为开国县候,就邑洪州(今江西南昌)。

唐中后期的唐宣宗年间况鼎迁新建西山(今江西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以忠孝上闻,官拜水南伯。唐宣宗幸其宅,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今石鼻镇向坊村所在地当时为交通要冲,这就是繁盛于汉代至清中期的西山古商道,现在彻底废弃。

宋代况政:名朴,河东节度副使,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食采于筠州(高安),遂迁筠而家焉,即今江西高安龙潭镇药湖村。

宋代况国用:名雅,字子文,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二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

宋代况章:江西新建西山人(今江西南昌安义县石鼻镇向坊人),进士,官佥都御史。

宋代况师点: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上高人),宋代诗人,存七言绝句《圣济院》等诗。

宋代况志宁:号康斋,奉新(今江西宜春奉新)人(清同治《奉新县志》卷一二)。宋代诗人,存《百花桥》等八首诗。今江西省南昌市东湖的百花洲还留有宋代况志宁的题记"讲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飞蝶满芳洲,西风战舰知何处,赢得斜晖伴白鸥"。

元代况逵:字肩吾。高安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后迁居安徽庐江。元统二年(1335)擢庆元路提官。在元代,南人的政治地位是最低的。南人很难做官。况逵如何迁居庐江的,如今已是个迷。尽管况逵一生中在很多地方做过官,但是历史记载的况逵平冤狱、提倡文教等事迹都发生在况氏聚居的瑞州府境内,如高安尹期间平冤狱,在上高复建云岩书院。古代为官,规定是不能在本籍的,至少是本籍州府以外,所以有千里为官之说。况逵迁居庐江、因此能到高安一带为官。

元代况亮:江西靖邑人(今江西宜春靖安县人),元代常州府知府(今江苏常州),曾孙况钟为古代三大清官之一。况钟的曾祖父作为南人能够做官,在元代基本比登天还难。

元代况普天:原名况天,元末高安人,早期红巾军悍将。天父早亡,本为耕读传家,但是蒙元为了打击汉民的民族意识,对儒生进行政治歧视。元代大多数儒生只能靠到处说书为生,而不是教书,因此况天爷爷也是带着年幼的况天到处流浪,最后落脚于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区)。况普天很早就拜入白莲教门下,为袁州白莲教魁彭莹玉的座下弟子。元帝至元四年(1338年)况天与其师兄周子旺在袁州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起义失败后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况天又跟随彭莹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起事,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况天在天完时期曾为为东路军大元帅,明代开国名将中被封为颖国公的傅友德,在天完时期还排在况普天之后



0.2873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