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丁氏贵州毕节威宁支系宗谱序
最新资讯 发布文章

丁氏贵州毕节威宁支系宗谱序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2日 编辑: 张森

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支系、昭亲睦、别长幼。修宗谱使人不忘本而识祖源祢流,稍有知识者,当以谱留心。苟前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始;后乎此而谱不修,则不知其谁传,故三代不修谱,朱子以为不孝。即太史公亦曰:“百世不泯,有益於史乘者,莫如谱,族不立谱,昭穆混淆,世系紊乱。”可知谱之修所关至钜,而源流不可不细考也。
  共和六十年,岁在己丑,六月吉日。蒙吾族宗谱编修委员会诸公及宗亲之信任,嘱予填其谱序。予不才,然宗功耀,祖德高尚,唯难辞盛情,且承先祖敦诗书,乐教诲,文韬武略,翰墨飘香,持操勤俭,耕读传家之风范,谨遵命班门弄斧。予不肖,咬文嚼字,不成体文,恭请济阳堂上历代列祖列宗谅涵。
  予观吾族宗系,大本大源,昔丁族远祖太公姜尚,其祖为炎帝。炎帝者,少典国君长子石年是也。生长于甘肃天水郡姜水之滨,因姓姜氏。以其创耒耜,启农桑,尝百草,作医书,兴贷利,制五谷,是为神农氏。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临天下,故号炎帝,初都陈,即今之河南淮阳,后迁至阜,即今山东曲阜北。立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历八代衰而为黄帝代。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炎帝神农之后伯夷,事唐尧,掌礼,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吕氏,历虞夏商周世裔,吕氏有吕望,因佐周武王夺取政权有功而受封于齐,尊为尚父。太公望,号也,《史记》载:周西伯猎,遇太公于渭水,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世称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太公望之子伋,嗣位于王官。《毛诗·齐谱》云:齐侯“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子南门之外,成王之崩,职掌虎贲,又事康王,明为王官也。”孔安国“顾命”注云:“伋为天子虎贲氏”。伋死后谥号为丁公,开丁姓之宗,其后遂以丁为氏。故丁公伋者,吾丁氏之开宗始祖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姓纂》、《通志·氏族略》及《万姓统谱》等书均有记载。丁公伋,初发祥地为营丘,今山东临淄。《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有百步外城中。《史记》云,姜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礼记》云,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嗣后发展分散于济阳郡一带,今山东定陶也,一直都是济阳望族。后来渐渐遍布全国各地。昔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封侯拜将,列入元勋十八人之丁复,复公名藏石室,功莫大焉,封靖康侯;刘邦部将丁义,当时为乐成侯,其姐为康王后。吾祖复公,乃齐太公之嫡裔,公伋之后,以谥为姓,源出姜氏,血流炎帝,缘起火德,神农氏之后裔,为吾族有史可考的主流成分。姓氏者,古为贵者专,即百官大人之族用之而贱者无。故吾丁氏,自古即为贵介之族。几千年来,门弟日盛,瓜瓞蕃衍,遍布四方。因而,丁氏在历史上为常见大姓之一。东汉《风俗通义》收之,宋《百家姓》有之。历史上丁氏门楣显赫,令人垂涎。吾族远祖,彪秉史册,公卿名爵,万古流芳。令威公得道于灵墟山,化鹤归仙,鸣于东辽华表柱上,故有鹤居华表之典。兰公父母逝,木雕双亲,侍奉至诚,孝感圣诏,列二十四孝之刻木侍亲。丁密,字靖公,性耿介,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吾祖宽公,字子襄,乃复公之五世裔孙,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才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拒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公之后丁琳,字幼春,随从光武征伐,建武元年,拜河南太守。及封功臣,帝令各言所乐,诸将皆占丰邑美县,唯琳愿封本乡。或谓琳曰:“人皆欲县,子独求乡,何也?”琳曰:“昔孙叔敖其子,受封必求硗埆之地,今琳能薄功微,得乡亭厚矣。”帝从之,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汉明帝时,琳公之子丁鸿,字孝公,中进士,以荫袭封,大办学堂,受明帝赏识,召拜侍中兼射声校尉。章帝召各名儒在北宫白虎观论五经,鸿论述最精,世称“殿中无双”,擢为校书,并奉诏同班固等人一起编撰白虎议奏、注五经,持《天人感应论》,给后代做永久典范,官至司徒、太尉兼卫尉。丁恭,字子然,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治有《公羊严氏春秋》,光武帝时,自远方来从学者达数千人,卒于任上。汉灵帝时有武猛都尉丁原。汉献帝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娶丁氏为夫人,说明丁氏定是望族。三国吴有大将军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仕吴辅孙权,定天下,征伐有功,受封为靖江侯王,递封靖天世帝,实亦四岳之嫡嗣也,香火鼎盛至今。魏有丁仪,沛郡人。后来司马懿逼宫篡权,时有丁谧等人想起兵杀司马夺回政权未遂。鸿公六世生丁宣,宣公隐逸不仕,生固,固公,字子贱,历显位,吴景帝孙休时固为左御史大夫,初仕尝梦松生腹上,谓人曰:松者乃十八公之兆也,十八载后果封济阳公,迁司徒,年七十六卒。固之子弥,字钦远,仕晋,至梁州刺史。东晋孝武帝时,顺阳太守丁彦远忠于晋而抗拒前秦苻坚。晋丁世康,乃会稽三康之一,才华渊博。南北朝时壮士丁旿协助武帝刘裕夺取政权建南朝宋。西魏时有郎中丁和。唐有猛将丁士良,南征北战被封为捉生将虞侯,唐宪宗朝佐卫将军,用兵如神,威名远震。还有右补阙丁柔之。五代后梁太祖朱全忠任命丁昭溥为供奉官。宋时丁惟清任西凉知府。丁谓,淳化三年进士,真宗朝屡次被寇准推荐升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曾封晋公。固公之后裔丁顗,顗公迁居开封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嗜学多才,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生子逢吉,逢吉公英才夺魁,任光禄寺卿。丁辅知信州真山西荐,性本笃实,学有师传,修身立朝物论,素所推重。顗公之孙丁度(宋淳化元年990~1053),北宋鼎甲状元,文字训诂学家,字公雅,仁宗朝学士,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奉诏与李淑等刊修《韵略》,改称《礼部韵略》。又依例刊修《广韵》成《集韵》,改并《广韵》独用韵为同用的13处。另有《迩英圣览》、《编年总录》等著作。他对当时军事形势非常注意,著有《备边要览》、《庆历兵录》、《赡边录》,并奉诏与诸儒集体编撰《武经总要》40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史载,度公淳厚质朴,在翰林院十五年,常参国家大事却从未谈及私事,仁宗皇帝视其为心腹。度公之子名广,受宋吏部主事。丁琏,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南宋时,千承县丞丁兴宗抗金殉职。宗泽招抚各路抗金义军,其中有河北的将领丁进。后南宋委以丁禩为涟水水寨统领,委以丁焴节制秦、凤翔一带军事,委以镇江丁大全为右司谏后升任枢密院事,直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丁德兴,明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在鸡鸣山建造功臣庙,将徐达、常遇春、丁德兴等21人叙功画像,列祀功臣庙,公之子名忠,龙江卫指挥使,予世袭。丁显,字彦卿,洪武十八年殿试第一,系洪武乙丑科状元,职受修撰。丁滋,明正统时布政,以谦能著称,政绩卓越,勅谕及赐宴礼部。丁溥乃成化己丑科榜眼。丁玑,成化时中书舍人。丁士美,字邦彦,明嘉靖乙未科状元,累吏部左侍郎,兼侍读。丁汝夔,嘉靖时任兵部尚书。丁云鹏,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吟诗填词。明万历时,丁此吕任浙江按察巡道,其后丁元荐权倾一时,后来游击丁碧率兵抗清。丁启睿,万历四十八年中进士,历任南京兵部主事、兵部郎中、太原知府、山东按察使右参政等军政要职,后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由巡抚陕西升任兵部尚书,又总督湖广、河南、四川及长江南北诸军,仍兼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清军入关后,甘肃农民领袖丁国栋率军杀死清朝巡抚,席卷兰州、凉州一带,与南明南北呼应,形成了清军入关后第一次反清运动的高潮。明末清初的丁耀亢,一生著作颇多,被誉为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和小说大师,当时就有“北丁(耀亢)南李(渔)”之称,蜚声海内外,堪称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丁炜,字瞻汝,号雁水,顺治年间漳平教谕,官至湖北按察使,诗著流传。丁澎,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丁杰,乾隆进士,官任教授。丁观鹏,清画家,最精于人物画。丁晏,字俭卿,亦字柘堂,道光初举,曾参与镇压捻军,早岁治经,主汉学,长于训诂,其所校订书籍颇多,著有颐志斋丛书二十二卷。丁善庆,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丁宝祯,咸丰进士,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丁日昌,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丁敬,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丁丙,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存杭州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因战乱失散,丙与兄申竭力搜求,十得八九。更为可歌可泣的是近代史上甲午中日海战时的北洋舰队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情况下,不畏强暴,英勇奋战,身受重伤,坚持指挥战斗,最后宁死不屈,壮烈牺牲。以上仅举几例,均见于二十四史和今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今之中国名人大辞典载有丁氏169例,恕不一一复赘。可见,丁氏不惟族门兴旺,且人才济济。英雄贤者,高官达贵,朝朝皆有,层出不穷,为推动社会发展荣立不朽功勋。无怪乎,三国吴孙权将其族人孙匡别为另族时,选择了丁姓。元末西域回族伊斯兰教穆斯林一族本无姓氏,汉化后也选择了丁姓,其名丁鹤年者即是也。据姓氏考略云,丁氏望出济阳济阴,即今之河南兰考山东定陶一带。另据1999年4月26日《河南日报》载,目前韩国已有丁氏族人28万之众,这更证明丁氏子孙昌盛,遍布海内外。

千年风水映吾丁兮,八面涓流归吾桑田;先祖功创伟业兮,子孙安享萌福。而吾族严格之家规,“忠孝仁义礼智信”之祖训,更让吾族后裔千年永志。近观现代,丁氏名人如数学家丁取忠,地理学家丁谦,医学家丁甘仁,医学书局创办人丁福保,农学家、水稻专家丁颖,共和中央政治局委员、驻南斯拉夫大使丁国钰,共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共和开国将领如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将军,中将丁秋生将军,中将丁一平将军(丁秋生之子),少将丁钊将军,少将丁甘如将军,少将丁世方将军,少将丁本淳将军,少将丁先国将军,少将丁武选将军,少将丁荣昌将军,少将丁莱夫将军,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耀祖光宗,无不风流。
  自两汉至吴、魏、晋,沿隋、唐五代,吾宗世祖,在朝有忠臣,非其君不侍,在野有良民,非其人不交。

 

丁氏贵州威宁支系,世代耕读为本,勤俭持家,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尊师重教,自立自强,父慈子孝,兄弟团结,妯娌和睦,邻里称颂。然而清末战乱年代,我祖兄弟失散,留存可考依据甚少,先人的过去行状无法考证仔细,后辈子孙取名将没有依据。时逢盛世,正是修谱的有利时机,族人代表商定,合力同心,修编家谱,其主要目的是要把当前凌乱的关系理顺,以便子孙明长幼伦理,增强族人间的凝聚力。

我丁氏威宁支系,近二十年间,上大学已逾百人,进北大、清华深造者不乏其人,可谓人才辈出。留家经营祖先基业之后辈,勤苦耕种之余,亦纷纷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翻山越岭,走南闯北,外出鸡毛换糖,用糖果、小百货换取鸡鸭鹅毛、废铜烂铁。虽利微,但能肥田、济困。今改革开放,商机盎然,个体企业不断增新,后世繁荣不可限量,超乎吾辈之想象。今国家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之要位,我丁氏家族仍须将教育子女为己任。当今乃知识经济时代,治穷先治愚,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生产之术、应对复杂情况之能,科学耕种,守法经营,安全生产,发家致富,家谱中介绍的很多先进人物已为我们做出榜样,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努力生产,积极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家庭争光,为家族争光,为国家争光,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为构建和谐家族而努力奋斗。

今之盛世,又值吾族修谱佳期,有我族十九世显达公,二十二世尊孝公、尊山公,二十三世银显公、树银公等为首倡导,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并联络云贵两省部分族裔同胞共商续修族谱之事宜。续谱诚乃联远近亲疏于一家,集先贤德操于一乘,纪前人生殁于一册,启后裔才慧于一本。于是乎族人代表一致认为,续修家谱势在必行,时机成熟,成立丁氏族谱编篡委员会,号召族人筹集资金,共襄续宗谱之盛举,一统格式排版之创新,清明世系昭穆之架构,澄清祖庙圣德之尘埃,上以慰先祖在天之灵,下以启子孙繁荣之象。

悠悠天地,茫茫尘世,光阴荏苒,世事如烟。承载千年风霜,风光更秀丽的威宁,勤劳勇敢的丁族人,留下辉煌之业绩,聚积祖先高尚之德行,创造更大奇迹。今吾族后辈循悠远历史之文脉,于丁氏生命之源作忠实记载。挥毫下笔,余情真意切,字斟句酌,在济阳家乘面世之时,不揣浅陋,谨此以记,是为序。

 丁世公支下第八世裔孙任副主编树银稽首谨撰

                      共和国六十年己丑岁六月吉日于威宁

 



0.2405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