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堂”张氏源自清河郡张氏一脉。“百忍堂”张氏祖居地,在山东原寿张县桥北张村。1964年,寿张撤销县制。该村今属河南省台前县孙口乡。
“百忍堂”张氏始祖张公艺,生于北齐承光元年(577年),他自幼生活在一个声播天下的和睦大家族里,其先人治家有方,数代同堂。受家族熏陶和影响,张公艺“髫龄未冠之时,既有威德之望,博览群书,克己修身”。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张公艺88岁。是年冬,高宗从东都洛阳出发去泰山封禅,途经濮阳,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九到达寿张县桥北张村。此时的张家,“人口已有九百多,居室四百区,眷属已逾九代。每旦鸣鼓会食,群坐广堂”。高宗在桥北张逗留两天,张公艺陪他查看了家族方方面面的情况:土地及一切财产归家族集体所有;农事活动都是有组织的集体出工;进餐时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居上,晚辈在下,人人相敬如宾,儿童则另设桌凳。孩子读书,由家族的塾师班子负责;老人晚年,由家族统一优待赡养。通过两天了解,高宗非常佩服张公艺的治家本领。当问及治家经验时,张公艺不语,默然庄重,连写百余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为之流涕,遂赐缣帛数匹,免其丁赋。次年(666年)春,诏出赎锾银(官府财政收取的各种罚金),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以彰有德,又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从此,张家声名丕振,称羡千古。后来,张姓家族常以“百忍”为堂名。各地张氏宗庙祠堂均悬挂“百忍堂”匾额,作为祖训。峡阳张氏宗祠自然也不例外。
据峡阳张氏族人张东弟介绍,峡阳张氏始祖张大郎于唐玄宗癸丑元年(公元713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南迁入闽行医,卜居峡阳、肇基开宗,至今已1300余年。历代张氏子孙,世守“百忍”祖训,家风日盛。
现存百忍堂乃明末清初所建,占地约二百二十多平方米,坐西朝东,由门楼、戏台、天井、大堂等组成。门楼为砖雕牌楼,砖制额坊,两端有莲花纹浮雕,门楼上的砖雕是“一门三进士”,只见三个骑马的人,前面是鸣锣开道的,后面则是撑伞的,显得栩栩如生。下有“张氏宗祠”石刻门额。大门左右一副对联,“世守百忍之训,家垂两铭之风”。大堂为三开间穿斗悬山式结构,上方悬挂清乾隆元年所制“百忍堂”金匾,神龛中供奉着张氏列祖列宗的牌位。“你发现没有?金匾‘百忍堂’的‘忍’字多了一点,为什么呢?”峡阳张氏族人张东弟介绍说,这里有段典故:在清初重修“百忍堂”时,乾隆皇帝亲书百忍金匾,为警示张氏子孙百事可忍,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