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家训

  “吕氏家规”,是指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所属家族东莱吕氏的家规家训。

  东莱吕氏是一个延续了百多年的大家族,人才辈出,究其原因,正在于“吕氏家规”的教化。

目录

  1.   1 综述

  2.   2 家范

  3.   3 影响

  

综述

  编辑

  吕氏门风,既通过言传身教传达,也通过家规家范的撰述来实现代际传承。吕氏家族早在吕夷简就作有《门铭》。吕氏“公”字辈吕公绰,“希”字辈吕希纯、吕希哲皆精通《礼》学。特别是吕希哲,著有《家塾广记》,在《吕氏杂记》中亦多家礼方面的内容。吕本中则有《童蒙训》、《舍人官箴》、《师友渊源录》等。到了吕祖谦,更有《阃范》、《少仪外传》、《家范》、《辨志录》等。

  《家范》收录在吕祖谦的《东莱集》中,共有六卷,分别为《宗法》、《昏礼》、《葬仪》、《祭礼》、《学规》、《官箴》,从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等方面阐述了其家训思想。《宋史》赞之为“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

  

家范

  编辑

  吕祖谦的祖辈原在开封,是北宋著名的儒学世家。曾八代出过十七位进士、五位宰相。如此一代代连续不断地在朝为官,在宋以前和以后的历朝中并不多见。这样的名门望族,自然极为重视对族人的教育。从吕希哲、吕本中到吕祖谦,吕氏数代都有家规家训传世。

  吕祖谦将它汇编为《家范》六卷,其中《宗法》、《学规》、《官箴》为重要组成部分。

  《宗法》:敬宗收族

  吕氏《宗法》是吕氏家族之规范,它的核心就是“敬宗收族”。敬宗,就是尊重祖先、尊敬兄长,通过家族祭祀敬奉列宗,以凝聚族人之心。其中既有对吕氏子弟尊祖敬宗、重社稷、爱百姓的道德要求,也有涉及家塾、婚礼、葬仪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吕祖谦对于“敬宗”之道身体力行,先后两次在明招山为其父母丁忧守墓,长达六年之久。所谓“收族”,就是要重视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相互扶持。“穷困者,收而养之;不知学者,收而教之”,就是不放弃、不抛弃家族中的每一个穷困者,并为他们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

  《学规》:明理躬行

  吕祖谦为了更好地教育和规范四方学子,提出了“读书先学做人”的理念,重在倡导“明理躬行”,推行《礼记》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方法。学习要“躬行不懈”,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体现了吕祖谦“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的哲学思想和实学理念。

  《官箴》:清慎勤实

  在古代,官箴是从政之戒规、为官之箴言。吕氏家族是科第世家,吕祖谦的伯祖吕本中制定的《舍人官箴》和吕祖谦所作的《官箴》,极力倡导廉政清明的为官之道,记录了整个家族对如何做一个好官的思考与总结。

  《舍人官箴》主要从正面规定如何做一个好官。《官箴》主要规范一些不被允许的事项,其核心在一个“廉”字,26条中的25条都是围绕“廉”来立论的。 [1] 

  

影响

  编辑

  2016年5月被中纪委“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推介。

   吕祖谦所属家族东莱吕氏是一个延续了百多年的大家族,人才辈出,究其原因,正在于家规家训的教化。

  吕氏门风,既通过言传身教传达,也通过家规家范的撰述来实现代际传承。吕氏家族早在吕夷简就作有《门铭》。吕氏“公”字辈吕公绰,“希”字辈吕希纯、吕希哲皆精通《礼》学。特别是吕希哲,著有《家塾广记》,在《吕氏杂记》中亦多家礼方面的内容。吕本中则有《童蒙训》、《舍人官箴》、《师友渊源录》等。到了吕祖谦,更有《阃范》、《少仪外传》、《家范》、《辨志录》等。《家范》收录在吕祖谦的《东莱集》中,共有六卷,分别为《宗法》、《昏礼》、《葬仪》、《祭礼》、《学规》、《官箴》,从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等方面阐述了其家训思想。《宋史》赞之为“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

吕氏家规后世之法

  2017.11.07 辽宁吕宪日 阅读 916

  

吕氏家规后世之法

  身为理学大家,吕祖谦不仅专心于理学的研究,还十分重视家规家训的编纂。他编纂了《阃范》《少仪外传》和《家范》等,《宋史》赞之为“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

   

  

收录在《东莱集》中的《家范》一书,共有六卷,分别为:《宗法》、《昏礼》、《葬仪》、《祭礼》、《学规》、《官箴》。其中《宗法》卷选收了《礼记·大传》、张载《礼记解》和《程氏遗书》等有关宗法制度的论述,及说明宗法关系图表,最后的《宗法条目》,是吕祖谦为其家族制订的有关祭祀、婚嫁、生子、租赋、家塾、合族、宾客、庆吊、送终和会计等家族事务的族规。

   

  

吕氏的家训家规,以儒家文化和伦理原则为主要内容,它与宋代流行的《温公家法》、《袁氏世范》等家训家范一样,运用当时民间通俗浅易的语言,为乡村社会定规,目的是规范家族制度,弘扬儒家文化,端正社会风俗。

  

与宋代其他理学家一样,吕祖谦有关宗法和家族制的思想,全面继承孔子及其后学的宗法观念,主张“尊祖,敬宗,收族”。所谓尊祖、敬宗,就是敬奉祖宗,要求全体族人通过尊崇和祭祀家族的共同始祖,强化家族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关系日趋淡化的族人归心,达成“收族”即团结全体族人的目的。

   

  

吕祖谦等宋代理学家以“尊祖”、“敬宗”、“收族”相号召,倡导家族重建运动,推动各地祭祀祖宗,编修族谱,兴办义学,救济贫穷族众,为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促进宋代社会和谐稳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吕祖谦是南宋乾道、淳熙时期的理学家,南宋“婺学”的开山鼻祖,毕生以弘扬圣学、授徒讲学为己任。在他的《东莱集》中,收入《官箴》、《舍人官箴》之类“条律”。箴是古代一种劝告的文体,吕祖谦作《官箴》是专门给当时即将走上仕途的弟子们开讲的,并非朝廷颁行的法律,然而在事过近千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认真一读。《官箴》为出仕为官者划出行动坐标

   

  

《官箴》条列26则,皆属违法、背德的被禁止的行为,如:“法外受俸多量俸米”(类似俸禄以外的非法所得),“陪备雇人当直”(类似雇人代班),“非长官輙受状自断人”(指越权断狱),“托外邑官买物”(类似通过使馆非法在海外购物),“以私事差人出界”(指假公济私或私事公办),“亲知雇船脚用官钱或令吏人陪备”(类似滥用公车),“买非日用物”(类似公款消费或私开发票报销)等等,这大概也是其时官场上的舞弊乱象。吕祖谦深知防微杜渐的道理,他将这些一一条列出来,警示其门人一旦为官,“皆当深戒”。

   

  

《舍人官箴》是吕本中的遗作,也是专为其门生弟子及吕氏后裔子孙而作的“官箴”,同样颇有可取之处。吕本中字居仁,是吕祖谦的伯祖父,曾经做过中书舍人,故而取名“舍人官箴”。

  《舍人官箴》开宗明义,拈出“清”“慎”“勤”三字作为“当官之法”,这也是吕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风。清,指临财自克,不贪赎;慎,指尽心处事,务求周详;勤,指事必亲躬,处事著实。

   

  

《舍人官箴》所举虽多属琐碎日常细事,但细微之处却能体现一个官员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下。这要求为官者在入仕之前,由内及外进行修炼,不断地自我完善,即达到修己“内圣”工夫,然后通过自我完善以影响他人,完成“外王”事业,就是《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试想,一个官员不孝父母、不爱兄弟、不顾妻子,连自己的家都管不好,怎么可能仁爱百姓、忠事国家呢?

   

  

这正是:

  家规家训耀家族,立命安身警仕途。

  恪守道德宏志起,传承礼义陋习除。

  集萤凿壁追贤士,断杼择邻赞圣儒。

  尽孝力行诚是本,平生谨记奉如初。

   

  本文源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辽宁阳吕宪日.2017.11.7

  

  

  大清王朝三百年,上下官吏万万千。

  宦海沉浮众生相,吕门知府三代贤。

  自古以来,官场凶险,仕途艰难,然而在近300年的清王朝时期,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的吕氏家族中,吕又祥、吕昌际、吕士淑祖孙三代知府秉承“爱民、惜民、怜民”的家训,前后连续在各地主政近70年,人生的传奇轨迹虽各不相同,然而辞世时,同僚为他们撰写祭文,民众为其树碑,实属罕见,吕氏祖孙为何能历经艰险终成大器,值得世人深思与研究。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风光

  吕又祥(生卒年不详),字凤图,号少孤,祖籍安徽。清康熙年间其祖辈迁居沭阳韩山,寒门出身。幼时,吕又祥父亲因抵抗暴征被酷吏群殴惨死,临死时咬指写下殷红的血书,要求后人如有为官者,必要“爱民、惜民、怜民”,血书被收藏于楠木小盒中。后来,母亲将楠木小盒交给吕又祥。从此,血书家训父传子,子传孙,秉承祖训,代代相传。乾隆八年至十年,时任沭阳知县的袁枚(1716-1798),慧眼识英才,力举吕又祥出仕,成为朝廷命官。吕又祥任湖南省常德知府时,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并亲自在府衙内的废地里挖地种菜,将节约下来的俸禄办学。因劳碌过度辞官回家养病,临行前,竟有千人下跪,拜别吕公。吕又祥卒年70岁,袁枚痛苦奋笔撰写《常德府吕君墓志铭》,述其生平事迹,使其流誉后人。

  

  袁枚

  吕又祥之子吕昌际(1735-1807)先后任山西省平阳、太原知府,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任山西平阳府知府时,时大旱,他力请轻徭征,借社、义两仓存粮济民,修平阳书院,栽培人才。任太原知府时,率民疏浚,筑风峪口石坝,平水患,太原人为他建祠于河堤,造像祭祀。父殁辞官回家赡养老母,广做善事,拿出自己的俸禄帮助地方办学、修水利。他本人寿终时,沭阳全城民众空巷而出为其送葬。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费淳在其死后为其撰写墓志铭,颂其“生为众母,治称神明”。

  吕又祥之孙吕士淑(1784-1820)任江西省吉安府知府时,严禁属吏馈赠,自身生活清贫,废寝忘食到疫区查巡诊治瘟疫,自己身染重病,仍不忘为民办事,累病逝于任上,年仅36岁。妻子和幼儿扶棺领柩返回沭阳故里时,吉安府全城各巷皆空,万民啼哭,悲声震荡长空,吉安人于书院道心堂立其神位,春秋祭祀。

  吕又祥、吕昌际、吕士淑祖孙三代在湖南、山西、江西等地主政中历经宦海沉浮,幸有血书家训指引代代吕氏后人,一路险象丛生中披荆斩棘。沭阳吕家一门三知府的往事,也为我们揭示荣辱之理、阐述为官之道,其优秀的家风故事和鲜活的历史人物,发人深省,令后人在回味中收获灵魂的滋养。

  “吕祖谦‘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的家规家训教育我们要有实干精神,不避困难,不耍滑头,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我觉得很受用。”在认真观看吕祖谦家规家训专题片后,县纪委干部潘东旭发出这样的感慨。5月24日,由县纪委、县文广局和县广电台联合制作的吕祖谦家规家训专题片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首播,县纪委及时组织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和学生群体进行观看。

  参与专题片录制的原县档案局局长、明招文化研究学者王文政说:“专题片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融合专家学者观点,分《宗法》、《学规》、《官箴》三个篇章,生动展现了吕氏家规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意义。”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他开创的“婺学”,和朱熹开创的“闽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开创的“心学”成为南宋理学三大学派,推动了南宋学术的发展和繁荣,是中国思想史上“座标式”的人物。

  吕氏是科第世家,也是仕宦世家,吕祖谦的伯祖吕本中制定的《舍人官箴》和吕祖谦所作的《官箴》,记录了这个家族对如何做一个好官的思考与总结。《舍人官箴》主要从正面规定如何做一个好官,提出了为官的基本原则、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官箴》则主要强调一些不被允许的事项,其核心在一个“廉”字,26条中的25条都是围绕“廉”来立论的。就整体而言,吕氏官箴极力倡导廉洁清明的为官之道,强化道德自律与个人操守,这对于今天的执政者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事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对吕氏家规的挖掘、整理、提炼,汲取其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做到古为今用,自觉、主动地推动武义人文高地建设,全面厚植依规依纪依法管党治国的文化根基。”谈起吕氏家规的现实意义,县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近年来,我县积极传承发展以吕祖谦家规家训为代表的古代传统廉政文化,大力弘扬吕祖谦倡导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精神,建立了十里荷花廉政文化长廊、后陈廉政公园等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树家风,严规矩,促勤廉”教育活动,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的政治基础。

  传家两字耕与读;
兴家两字勤与俭。
安家两字让与忍;
妨家两字淫与暴。
亡家两字盗与奸。
休寸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
休做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休犯国家之法,休违社会之德。
吃紧在各求尽分,
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
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
门户不患妻而患无志,
交友不患寡而患从邪。
天地情长,人生常哀,
生死何足珍!不肖子孙。
眼底无几句诗书,脑中无一番道理。
神昏如醉,体解如摊,
意纵如狂,行卑如丐。
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
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沦。
岂可为人乎!家训,所镜。
朝夕育恩,身体力行,永怀不忘。

   51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其他类似问题

  更多相关吕氏家规家训的问题 >

为你推荐:

  

  

0.2011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