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庞籍头像.png

人物简介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仁宗时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徙福建转运使。景祐三年(1036年)。入为三司户部判官。西夏事起,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历知汝、同二州,陕西都转运使。庆历元年(1041年)知延州。二年,兼陕西四路缘边都总管、经略招讨使。西夏事定,入为枢密副使。八年,改参知政事。皇祐元年(1049年)为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后历知郓、并、青、定等州。嘉祐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事见宋王珪《华阳集》《庞公神道碑铭》,《宋史》。

生平经历

宋仁宗刚即位时,章献太后(真宗皇后)垂帘听政,章献太后去世时曾留遗诣,要让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庞籍时任殿中侍御史,认为不妥,力主仁宗亲政,并当众烧掉支持垂帘制度的《内东门议制》。仁宗亲政后,庞籍即向仁宗上奏,建议皇帝用人应辨邪正,防止朋党,按照公论和政绩提拔晋升官吏。他的行为得到了朝野的肯定,被誉称为“天子御史”。

刚正不阿

庞籍任开封府判官时,仁宗宠爱尚美人,尚美人常派内侍到开封府传达旨意,干预政事,庞籍认为美人派内侍到官府宣喻旨意是后宫干政的行为,因此严加拒绝,传令将宣喻旨意的内侍予以痛打,并明令:“今后如再有后宫传命,不要接受。”作为一个开封府的判官,敢与皇帝的爱妃对抗,足见庞籍的凛然正气和不畏权贵的作风。

北宋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公开反宋,连破北宋边城,百姓背井离乡,宋西北边防形势十分紧张,庞籍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与范仲淹、韩琦共同掌握宋西北军政大权,以防西夏入侵(此时包拯刚出仕不足一年,任安徽天长县知县)。庞籍一到边地立即整顿军纪,安抚百姓,稳定秩序。为战胜西夏,确保西北边境安宁,庞籍向朝廷进言:“天久不雨,灾害严重,宫中奢靡,三官赏赐过重(三官即指内官、医官、乐官),应减少宫中花费,裁减三官,节省财力以赏战功,将士肯于征战,不愁西夏不平”。犒赏将士,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而朝廷却把大量财力花在宫中,不奖赏将士,对此,庞籍犯颜直谏,刚正不阿。

平定西夏

浑州西北的桥子谷,是西夏进攻北宋的必经之地。庞籍特选善于骑射,董军事、有谋略的部将狄青在桥子谷旁筑寨驻兵。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庞籍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并以寨为基地,逐渐收复了被西夏攻占的其它城堡,扭转了战争局势。不久,元昊派人前来谈判,庞籍认为:“这是西夏的奸计,不可大意。”并下令屯兵青涧城以防元昊袭击,后西夏大兵果然直迫宋境,见宋军防备严密,难讨便宜,才撤兵退去。元昊与庞籍较量多年,最后,不得不向宋朝称臣。元昊称臣后,庞籍即提出:将矮小老弱兵士进行裁减,安置务农,以减少费用,解决军饷。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许。

保举狄青

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朝廷多次派军镇压均被侬智高打败,庞籍时任宰相,认为旧部狄青可胜侬智高,即向朝廷力荐,狄青亦上表请战,朝廷便任狄青为宣抚使,办理岭南军事。谏官韩绛认为狄青不宜专任。仁宗即征求庞籍意见。庞籍认为:狄青出身行武,素被文人轻视,若以文臣为狄青副手,则难以统一号令,不利于战,还是让狄青专任为好。仁宗听从庞籍意见,令狄青统领岭南各路军士。狄青熟知兵法,了解军情,总结宋军失败原因,设法鼓舞士气,奇袭侬智高,大获全胜。由于狄青指挥得当,士兵作战勇敢,侬智高很快被平定了。

人物评价

庞籍后被册封为“颍国公”,以太子太保退休。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76岁时去世(此时的包拯已于一年前去世了),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仁宗赠他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子,元英曾任鸿胪寺少卿等职。孙,庞恭孙,德孺,曾任猷阁待制,直学士、成都、陈州知府等职。

年表

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庞籍及进士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庞籍莅任处事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上司的赏识。

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在夏竦举荐及帮忙下,庞籍调任至开封府,当兵曹参军。兵曹参军因着地方与中央的区别,而改了称呼,其实,它就是司兵参军,主掌防烽驿门禁田猎仪仗等事,大概是属于官制中的八品。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庞籍被召入京,奉命撰修《天圣编敕》。

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五月辛未,庞籍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庞籍任开封府判官。

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庞籍从福建路转运使重召“为侍御史,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判大理寺,进天章阁待制”。被誉为“天子御史”。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庞籍被任命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开始西迁,开始为防西夏而做准备。

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庞籍复职“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不久,由于当时战争形势,庞籍又兼任了“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这种兼任法在宋朝并不多见,除兵事紧急的时候。在此间,庞籍充分利用了职务之便,收集了诸多的与西夏相关的资料,且整理成论,为其后再次西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庞籍被任延州观察使,然而他“力辞”了,无奈,朝廷改任他为左谏议大夫。于是,庞籍第二次出临边关,主政军要。在庞籍未来之前,西夏已攻陷了“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等”,并破了军事要地五龙川,这是对宋军而言,已然是士气尽失,无心恋战了。而陕西路的老百姓不堪西夏军的滋扰,纷纷迁徙,这给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临时上阵的庞籍,“补绽茹陋,抚民以仁”,“稍葺治之”,严正以法,致使军民通力合作,修缮城池,一致对外。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庞籍被任枢密副使。庞上言道:“自陕西用兵,公私俱困,请并省官属,退近塞之兵就食内地。”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裁兵的意思。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庞籍升任为“参知政事,拜工部侍郎;

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庞籍改任“枢密使,迁户部”;

北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庞籍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使。

北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齐州(今山东济南)学究皇甫渊捕获不少盗贼,依据宋代法律,皇甫渊应该得到官府奖励的钱财,但上书朝廷,要求得到一官半职。道士赵清贶是宰相庞籍的外侄,他对皇甫渊许诺说愿意将此事托付给庞籍办理。赵清贶与其他官吏都接受了皇甫渊的贿赂。皇甫渊屡次上诉,但宰相庞籍都命令他回到齐州。一些小吏告发了赵清贶等人行贿受贿一事,庞籍立即下令逮捕了赵清贶等人,送往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审讯。赵清贶和有关吏人被发配岭南地区,押送至许州(今河南许昌),赵即去世,谏官韩绛弹劾庞籍,指责庞籍暗中指使开封府杖杀赵清贶以灭口。闰七月,庞籍被解除宰相职务,罢知郓州(今山东东平),陈执中、梁适二人担任宰相职务。仁宗深悔罢了这“天子御史”的宰相,又见朝中无人可以填充此穴,于是,才数月,庞籍便“加观文殿大学士。拜昭德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改并州”。

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庞籍要到永兴军任职,经汴京,时仁宗问他,文彦博与富弼二人为相如何?庞籍客观地肯定了皇帝的做法,认为他们二人是不二人选,定是大宋之福。不过,庞籍还告诫了仁宗,说,既然用了他,就不要疑虑,不然就成了朝廷之忧了,这一点是为后世所用,既是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染病在床,而不能朝政,且他又为继位者之忧而沉溺于后宫及丹药房中,这使得大臣们焦急如焚。此时,庞籍听说,也上书“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仁宗见庞籍一片忠心,便想让庞籍回京述职。不想这时,有官员抵制着庞籍,且弹劾他“擅听麟州筑堡白草平,而州将武戡等为夏人所败”仁宗无奈,再一度将庞籍贬官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不久,庞籍又为迁至定州。

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庞籍被召还京。此时已七十二岁高龄的庞籍自以不堪重新为任,就上书告老。无奈之下,朝廷同意了庞籍的请求,“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去世,是年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0.1183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