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在汉族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中是一种草,产范草的地方也称为范。
小篆中范的字型是从草、从水。范姓是蛇图腾,以蛇为氏族族徽,由表木、水、蛇组成。是巳,为蛇图腾,丫”是表木,“十”是“四方”,代表四时。汜人居范邑,也以地为姓。
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 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
往上,近可以追溯到黄帝轩辕氏之祖少典氏,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共同祖先 燧人氏(前?— 前4354年),之后生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元和姓纂》载伏羲氏娶少典氏其后袭封者以为氏。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 “帝喾(kù)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jiǎo)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
《帝王世纪》记载:“帝尧陶唐氏,伊祁姓。”
《元和姓纂》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xí)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范武子)。”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匄(gài,范宣子:范匄)之祖,自虞(唐虞:尧舜时期)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燧人氏(风氏) —伏羲氏(风氏)———少典氏(又称有熊氏)—黄帝轩辕氏(公孙氏改姬氏,号轩辕氏) — 少昊(名:玄嚣,姬氏) —蟜极(姬氏) —帝喾(kù,高辛氏) —帝尧(伊祁氏改陶唐氏,远古刘氏第1世祖) — 丹朱九弟(尧之九子) —刘累(尧之裔孙,远古刘氏第18世祖,御龙堂刘氏得姓始祖,御龙氏) —豕韦氏(刘咏?商朝) ———杜伯(唐杜氏,刘氏50世祖,西周) — 杜隰叔(唐杜氏,子孙改士氏)—士蒍(wěi)—士缺—士会(范武子,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文子(士燮 xiè) —范宣子(士匄) —范献子(士鞅) —范蠡(陶朱公,士会玄孙,后人尊称为“商圣”)
_
燧人氏—伏羲氏—少典氏 —轩辕氏 —姬氏 —高辛氏—伊祁氏—陶唐氏—刘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士氏—范氏氏
源流一:出自祁姓(帝尧)
在东周时期杜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职位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为范氏。”
范传福《百家姓》范姓起源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步兵),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
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
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留于秦,恢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
源流二:出自楚国,以地为姓
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源流三:源于西南夷
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
秦、汉时期,林邑为象郡象林县地。东汉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区连杀了县令自立为王,到公元八世纪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又改称占城。其后王无嗣,由外孙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后,其子范逸继立,称林邑王。
史书记载,“林邑国民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居丧翦鬓谓之孝,燔尸中野谓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期(西元285年),复来贡献。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范逸逝世,由其辅臣范文继位。
范文,原来是日南郡西卷县(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领菩跋摩的奴仆,为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本不姓范。后来由范逸赐他名为范文,并将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称为范椎。
范文从小就经常随商贾往来,曾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了解晋朝社会制度,后来到林邑王范逸的属地,教范逸“上国制、作宫室、城邑及器械。逸甚爱信之,使为将”,成为了林邑王范逸的重要辅佐大臣。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后,因无子,范文随即其位,成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范文自立为王后,把原来范逸的妻妾悉数关押在楼里,愿意转而成为自己妻妾的,就放下来伺候自己,不从者就绝其食,将其活活饿死。
后来,范文率林邑国之兵攻伐周边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然后将其兼并,最后拥众四、五万人。待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范文遣使通表入贡于晋帝。
至晋永和三年(公元418年),东晋王朝濒临灭亡,范文率其众乘机攻陷日南县,杀太守夏侯览,并屠杀居民五、六千人,然后奔九真(今越南河内顺化以北清华又安),让国人参观所杀人尸,并以其祭天。随后,又率兵铲平了原来自己为奴时的西卷县城,占据了整个日南地区。之后书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内),要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割据地区势力。
其后,中原大乱,五胡十六国战乱纷纷,谁也无暇再顾及林邑国之事,林邑国遂日渐坐大,这使范文一族逐渐强势,该支范氏族系不断繁衍壮大,成为今天越南范氏一族的主源。如当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副总理范家谦,就是范文的后裔子孙。该支范氏族人在历史上多有进入中国广西地区定居者,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复归至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经汉化为汉族。
源流四:源于满族
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范佳氏,满语拼音为Fan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汉姓为范氏。
源流五:源于鄂温克族
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孛鲁术氏),以姓为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
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京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文化上流改为汉姓范氏,世代相传至今。
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兴起于顺阳郡(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一带)的范氏家族。范氏是当时顺阳地区重要的士族之一。这支范氏人,兴起于秦汉之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自隋唐时期开始衰落,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间累世相继,有多达二十九人名载史籍,贵显于世,是当时中国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凭藉累世经学,坚守术业,迈十百载,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范晷少年游学他乡,被辟为官,子孙藉其荫资,好学文化,为官朝政,效忠儒学皇权,终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顺阳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两晋南朝也得以维持。
因战国的越相范蠡的籍贯和顺阳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认为顺阳范氏的先祖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范中男被处极刑后,其余二子也不知所终,致使顺阳范氏之后的世系开始不明,无从考证。还有资料称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自范县徙居顺阳。
范氏自战国范蠡后由于世系不明,子孙又不闻达,致使其后范氏很少有人见显于历史,范氏在魏晋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晋,范晷的出现才使顺阳范氏家族的发展峰回路转。依照田余庆先生所论定义,顺阳范氏于两晋始应属新出门户。作为两晋南朝顺阳范氏第一代的范晷,他的出现对顺阳范氏的振兴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范晷以士起家,进取登仕,正是因为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孙在门阀阶层形成的两晋时期开始凭其余荫,入仕为官,几代之后,门第兴盛,终使顺阳范氏成为两晋南朝的世族之家。
东晋一朝,顺阳范氏成员家族兴儒学,助儒学皇权,但终究难抗玄学门阀政治,屡受排挤,成为皇权与门阀政治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及至南朝,范泰本创新局面,甚得刘宋皇权青睐。但其子范晔又惹祸端,使得顺阳范氏受诛牵连者甚众。其后虽有梁初范云以振顺阳范氏,然其后代又不通显。至陈,顺阳范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样,又复归西晋以前难显于史的状态。在经历了两晋南朝的辉煌之后,顺阳范氏最后又蔑尔无闻。
辈数 | 在世年代 | 代表人物 | 担任职务 | 主要事迹 |
---|---|---|---|---|
第一代 | 西晋时期 | 刺史、左将军 | 西晋重臣,顺阳范氏自此崛起 | |
第二代 | 东晋时期 | 范广(范晷之子) | 县令 | 用自家的粮食赈济灾民 |
范稚(范晷之子) | 大将军掾 | |||
范坚(范晷之子) | ||||
第三代 | 东晋时期 | 范汪(范稚之子) | 刺史、都督、安北将军 | 医学专著《范汪方》 |
范启(范坚之子) | 黄门侍郎 | |||
第四代 | 东晋时期 | 范康(范汪长子) | ||
范宁(范汪之子) | 太守、中书侍郎 | 编著的《春秋谷梁传集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春秋谷梁传》的注释版本 | ||
第五代 | 东晋时期 | 范弘之(范康之子) | 令、太学博士 | |
范泰(范宁之子) | 尚书、司空、国子祭酒 | 著名学者 | ||
第六代 | 南朝宋 | 范昂(范泰长子) | ||
范皓(范泰次子) | 太守 | 编著《论语别义》 | ||
范晏(范泰三子) | 侍中 | |||
范晔(范泰四子) | 太子詹事 | 编著史学著作《后汉书》 | ||
范广渊(范泰五子) | 抚军咨议参军、记室 | |||
第七代 | 南朝宋 | 范蔼(范晔之子) | ||
范遥(范晔之子) | ||||
范叔蒌(范晔之子) | ||||
范璩之(不详) | 中书侍郎 | |||
第八代 | 南朝宋、齐 | 范鲁连(范蔼之子) | ||
范蒙(范璩之之子) | 参军 | |||
范抗(范璩之之子) | 奉召请 | |||
第九代 | 南朝齐、梁 | 范缜(范蒙之子) | 中书郎、国子博士 | 撰写无神论代表作《神灭论》 |
范云(范抗之子) | 刺史、尚书右仆射 | 当时文坛领袖之一 | ||
第十代 | 范胥(范缜之子) | 国子博士 | ||
范孝才(范云之子) | 司徒祭酒 |
范氏是一个很大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六十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7%左右。范姓在尧为唐氏、在舜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周为唐杜氏。
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
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
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
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
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 海阳县、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
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
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围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郡望
高平郡
钱塘郡
堂号
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
四言通用联
源自尧裔;望出高平。
全联典出范姓源流和郡望。
尘甑养晦;揽辔待清。
上联典指东汉陈留外黄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云,经学家、文学家马融的弟子,通五经,尤其精于《易》和《尚书》。桓帝时曾被任为莱芜长,他不干。生活极为贫困,居住简陋,经常断粮,当时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钱范莱芜。”“养晦”,谓隐居待时。下联典指东汉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举孝廉,以清诏使到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后升光禄勋主事,因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延熹年间死于狱中。
沼吴归隐;述汉成书。
上联典指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越国被吴国打败时,随越王勾践到吴为人质三年。回越后,助勾践刻苦图强,终于灭了吴国,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沼吴”,指废吴国宫室为污池,即灭吴。下联典指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历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军,参与机要。他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八十卷。
文正世泽;万笏家声。
全联典指北宋·范仲淹,卒谥文正。
心存忠恕;胸具甲兵。
上联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自布衣至宰相,自述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下联典指范仲淹与韩琦任陕西经略副使,西夏人相诫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长啸却虏;杖策入关。
上联典指北宋范镇,少时作《长啸却胡虏赋》。下联典指明末范文程,曾谒清太祖,策定清军入关之计。
鸿门碎斗;岳阳题文。
上联典指鸿门宴上,范增拔剑击碎刘邦所赠玉斗,曰:“竖子不足与谋……”下联典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德如风月;才比方朔。
上联典指宋·范启,博学穷理,高尚不乐仕进,理宗赐号“风月处士”。下联典指宋·范杲,上书自言才比东方朔,擢知制诰。
六言通用联
生平惟存忠恕;胸怀广具甲兵。
上联典指北宋范纯仁,皇祐年间进士,历官襄城知县、侍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河中府、和州、庆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哲宗时,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时,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他曾说:“我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下联典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贫困而苦学,做官后以敢言著称。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历官西溪盐官、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宝元年间,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夏人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词风格明健。
杖策定入关计;却虏作长啸声。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沈阳人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代万历年间投后金努尔哈赤,后得皇太极信任,参与军政机密,策定清军入关之计,又提出录用明代官员、废除饄加派、开科取士等,多被采纳。清初开国典章制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后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下联典指北宋成都华阳人范镇,字景仁,进士出身,仁宗音知谏院,后为翰林学士,封蜀郡公。在变法问题上,支持司马光反对新法,而与王安石不和。少年时曾作《长啸却胡骑赋》,后来出使辽国,辽人说:“这就是长啸公。”
七言通用联
责君碎斗显忠爱;后东先忧法圣贤。
上联典出秦项羽谋士范增的事典。范增(前277-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善代谋。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国。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下出典出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这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仁宋天圣初,任西溪盐官。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积极防御西夏,注意联合羌族,颇受羌人尊重。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有《范文正公集》。
有祛病回春妙手;存先忧后乐雄心。
上联典出东晋名医范汪,字玄平,博学多通善医。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齑盐淡薄心常乐;潇洒襟期洽亦豪。
上联典出宋代侍人范周,字无外,负才不羁,安贫自乐。下联典出宋代侍人范良遂,字次卿,自号墨庄居士。放情山水,不慕荣利,长于诗歌。其兄显贵,他宁静淡泊,潇洒自豪。
四海云霞开曙色;五湖烟水荡春光。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范文程。下联典指北宋·范镇。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此联为马列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969)自题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党祸株连,子宁割爱;邓公应梦,母为留名。
上联说东汉范滂因反对宦官受害,自请入狱时与母亲诀别:“愿母亲割舍不忍的大恩,不要太难过!”母亲说:“你今天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死又有何遗憾!既有了好名声,还想长寿,能兼得吗?”下联典指北宋华阳人范祖禹,字淳甫,范镇的堂弟。进士出身,跟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历官秘书正字、给事中、翰林学士兼侍讲等。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个穿金甲的神来到内室,说:“我是汉代将军邓禹。”所以他出生后,母亲为他取名“祖禹”。
揽辔澄清,列芳名于八顾;先忧后乐,俪伟望于一韩。
上联典出东汉光禄勋主事范滂,字孟博,征羌人。以清诏使使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下联典出北宋大臣范仲淹的事典。
博大开君,经筵反复陈说;清廉律己,莱芜歌颂相闻。
上联典出宋代诗御史范纯仁,这尧夫,吴县人。以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有惠政和文集。官至以文殿大学士,以目疾乞归,卒谥忠宣。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范丹,一作范冉,字云史,外黄人。桓帝以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卖卜于梁沛之间。结草屋而居,有时绝粮。闾时歌曰:“甑中生尘范云史,釜中生鱼范莱芜。”三府累辟不就,卒谥贞节先生。
表世风流,仰止景仁道德;冠朝人物,称扬文正功勋。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范景仁的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蓝岗范氏宗祠联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此联为江苏省苏州市范仲淹祠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