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

  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文王姬昌的第8个儿子初封康国,其地在今河南禹县西北,称康叔,在平定“三监”、武庚叛乱之后,把殷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卫国,都邑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朝歌镇),因统治有方,成了卫国的始祖。卫康叔的儿子卫和,在周平王攻灭西戎时有大功,被赐为公爵,称卫武公。武公有子名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以其祖父的字惠孙为氏,是为孙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世居汲郡”。汲郡,就是今河南卫辉市。

  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

  2、出自芈姓,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芈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相传颛顼帝孙子吴回,继承他哥哥为喾帝掌管民事,赐姓氏为祝融氏。吴回儿子陆终,陆终生有六个儿子,第二子名季连,季连为“祝融八姓”之芈姓氏族部落首领。周康王时,季连的远代子孙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于荆国(今湖北南漳一带)。公元前689年,荆国迁都邑于郢(今湖北江陵),改号为楚,春秋时为战国七雄之一。楚王蚡冒的远代子孙名蒍艾猎,他就是有名的楚国令尹孙叔敖。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

  帝舜之族曾居住妫汭水滨,其后人才有妫姓。春秋时,妫姓陈国的国君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曾任陈国大夫,公元前672年,因好朋友太子御寇内乱被杀,恐受牵连,逃往齐国,改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田完的五世孙田书,为齐大夫,征伐筥国时有功,齐景公将其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赐为孙氏。后齐国内乱,孙书后人逃到吴国(今江浙一带),孙武是吴国的大将,就是他的后人,孙姓世居在此,至汉末有孙权,为吴国大帝。这支妫姓孙氏也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4、出自复姓侯氏,避难隐姓。

  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夏侯婴是沛人(江苏沛县)。夏侯婴自从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长期担任太仆一职,谥号为文侯。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娶的是平阳公主,因为和他父亲的御婢通奸,畏罪自杀,封国也被撤销。为了避祸,有一支改性孙。这支子姓孙氏也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5、出自荀姓,是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字,诏令天下荀姓改为孙姓。后来,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这支子姓孙氏也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6、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的叔叔比干,商朝的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0.1064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