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時的司法官。大業娶黃帝父親所屬的少典氏族之女女華爲妻,生子名叫繇。傳說我國的第一部《獄典》就由臯陶制定,他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禹看後覺得很好,就讓臯陶實施。《獄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犯罪的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東漢《論衡·是應》有記載,漢代衙門裏供奉臯陶像、飾獬豸圖,後被傳神話爲“獄神”。臯陶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臯陶墓位于六安城東7.5公裏、六安至合肥公路北側15米處,東北35米處爲臯陶祠舊址。
10世臯陶之子若木一支 若木即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費。與禹平水土。妻姚姓之玉女,因善于狩獵與畜牧,被佥推爲九官之一的虞官,負責治理山澤,并佐舜調馴鳥獸。舜賜姓嬴氏。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欲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緻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并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于歸順。伯益還将跟随大禹治水時所經曆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轶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爲《山海經》的素材。史載,大禹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讓制度的社會背景發生變化而未能實現,大禹之子啓殺伯益奪取繼承權。從此,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禅讓制度亦被世襲制取代。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成果,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自禹代舜事起算,暫以公元前2070年作爲夏的始年,也就是《夏本紀》所載“帝舜薦禹于天,爲嗣”始。十七年後舜崩,三年之喪後帝禹立,又十年後禹崩,三年之喪後啓殺伯益自立。因而估算伯益當死于公元前2037年,壽在七十歲以上。伯益是原始社會讓位于奴隸社會時的一位悲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