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我刘氏祖先,始自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姓伊耆,名放勳(熏+力),因母庆都生尧於丹陵,育於伊侯之国,后徙耆(今山西省祁县),故曰伊耆氏,年十三,佐兄帝挚受封於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年十五复封於唐(今河北省唐县)为唐侯,故又号陶唐氏,尧帝第九子源明受封於刘,故为刘氏。始祖居山西省洪洞县等处,流傳於后。刘氏之根自有来矣。
上自源明公,至夏代累公十八世,事夏孔甲为相,善能养龙,封御龙氏,(通鉴载:夏孔甲帝孔甲甲辰三年御批刘累为“御龙氏”) 史记详明,昭然若拮。由累公至周朝刘康公五十五世,入秦徙於丰,历春秋及战国,至汉邦公 (汉高祖刘邦) 七十五世,由邦公傳至七十八世胜公(刘胜)封中山靖王,出郡彭城(刘氏堂号多为“彭城堂”,堂联上联多为“彭城世德”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封楚元王,其五世孙刘尚七十九世,字子政。原名更生,阳城侯刘德之子,官光禄大夫,校书天禄阁,有太乙仙人夜入石渠天禄阁,用青藜杖光照之,天帝闻卯金之子好学,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与天文地图之书授之。封督学官侍郎,中国目录学之祖,所以,刘氏堂联下联多为“禄阁家声”) ,至后汉备公(昭烈帝刘备)九十四世,足以徵爵位之有渊源,爰自备公次子永公九十五世(刘永先封鲁王,后封甘陵王)东迁洛阳,阅两晋、宋、齐继梁、陈、隋而至唐季祥公(刘祥)一百二十七世,犹存一脉之真傳。又自祥公历后五代而至宋季開七公一百四十六世 (官授潮州都统制,即朝廷直辖军将领) ,为刘氏入粤潮循梅肇基祖,生广传公一百四十七世,广傳公生十四子(一脉宏開十四房)八十三孙(一百四十九世),略记数千年矣,乃综览旧册,参考前徽。
迨(Dai音带) 祖源明公,居山西以来,移山东,徙江南,建西蜀,迁河南,奔福建、往广东,物换星移,几度春秋。
迨開七公镇於潮州,广传公仕於江西瑞金,生十四房(148世)八十三孙(149世),分布天下,处处有之。散而至於各州府县。派演天潢。譬如河水之脉络分流支派於青扬衮豫冀徐梁诸州者,孰非根源之远也耶。溯厥根源,流传汉季,其间爵位有不必以言罄者既可考而知,自古至今,节目井然,依依未艾。延及国朝,老谱犹存,第於兹,展卷之下,叙其本末,究其终始,以见刘氏实有所谱云尔。
皇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岁(公元937年)春月沐公纂辑敬修
皇宋元丰二年已未岁(公元1079年)孟春吉旦月清公增修
皇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岁(公元1534年)冬月进士武英拜撰修
皇明万历二年甲戌岁(公元1574年)春月、开七公十世孙进士连城重修
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1783)孟冬吉旦开七公十六世孙文华殿大学士墉拜撰修
民国十七年(公元1930年11月)开七公廿世孙益吾(谦)辑修於兴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4)年裔孙绍新、坤城、振中等倡办续修兴宁《刘氏族谱》15卷
开七公廿一世孙玉荣(光)公元1995年春拜撰修於中国广东省兴宁市(客家地区)
广傳公律诗一首以嘱十四子之符节
骏马骑行各出疆 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 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 二七男儿共炽昌
又内四句一首:(马氏生九子、杨氏生五郎)
源湶渊海及涟江 淮汉与浩共马养
汌浪波河深同腹 历传五子是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