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

山东潍坊后门刘氏楹联:“皇恩有秩光先世,祖德无疆裕后昆”。----[清]光绪状元曹鸿勋甲子题山东潍县后门刘氏族谱联。【山东老潍县后门刘氏16世孙刘宝山资料整合。】

〖刘姓宗祠门楣题辞〗禄阁流光 彭城世德 “禄阁流光”是出自刘向的故事。刘向,西汉人,字子政,初为谏议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博学通经。据无名氏《三辅黄图?阁》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黎杖,叩阁而进见。向喑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与说开辟前事,出天文地理书授之。问名,曰:太乙之精,闻卯金之子好学,下观焉。”刘向著述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

“彭城世德”出自汉高祖刘邦的事典。

〖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姓启刘国;望出彭城。彭城世泽 汉室家声

上联典指刘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下联“汉室”,典指西汉、东汉两朝,都是刘家王朝的天下。

术通象纬;药采天台。

术通乾象,喜入天台。

雕龙名著;殿虎英风。

唐朝正字;汉室传经。

上联典指唐·刘晏,引《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下联典指汉·刘向受帝命于天禄阁校正《五经》同异,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

阮嵇作友;丰沛发祥。上联典指晋·刘伶与阮籍、嵇康为友。下联典指沛人刘邦建立汉朝。

业承西汉;派衍南塘。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南塘镇刘氏宗祠联。此宗祠联比较简短,全联典指南塘的刘氏,是西汉皇族的后裔。

彭城世泽;松柏家声。——秀月(笔名)撰香港特别行政区松柏塱刘氏宗祠联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汉高故里;古宋遗风。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锡禹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陕西省境内。刘氏传至战国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煓,字执嘉。煓生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建西汉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形成了全国一大姓氏。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姓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代以后,刘姓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刘氏宗祠联

天禄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0.1097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