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宋氏名人伟人层出不穷:如辞赋家宋玉,楚国鄢(今湖北宜城县南)人,作有《九辩》等;政治家、哲学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宋輕。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二十七世檄已到西汉初年,此后以嫡长子相传,迁徙各地豪富于关中,宋氏有-支徙居今陕西西安一带;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开始居于西河介休(今属山西);另有扶风(今陕西咸阳县东)人宋果,官至并州刺史,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人宋胜之,以品德高尚著称。东汉初年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官至大司空,封宣平侯,以为官清正著称;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任定陵令,为官清廉;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县南)人宋衷,有《世本注》等著作。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官番禺令,后弃官隐居;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任宛戍都尉,重名节;沛国(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宋处宗。官至兖州刺史。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有辩才,善于言谈。
于此可见,隋代以前宋氏已分布于河南、湖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江南、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市。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平乱,有河南人宋用随同前往,任府兵队正,后在福建安家落户。安史之乱后,光州固始人宋易,任福建观察推官,其孙宋骈在福建莆田定居。宋骈之弟宋臻,于唐末战乱时南迁,落籍于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镜江,子孙繁盛,形成镜江宋氏。唐代的《元和姓纂》列宋氏的郡.望为:广平、敦煌、乐陵(今属山东)、扶风、河南、京兆(西安)。郡望也称"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此外,宋氏在唐代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的一些地方。1127年,宋朝宗室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其中,迁入湖.南者,有一支融入当地少数民族。
进入元代末期,因兵灾水患,,谱牒失传,宋氏族人各祀先祖。清初文人徐世芳的《亨祖墓碑记》云:"相传后汉时,避兵荒,迁于山东莱州府掖县的宋氏,至元朝显昌焉。元、亨利、贞兄弟四人,皆受朝职,二门讳亨仕元顺宗,官至兵部尚书,年老辞职归家,至明太祖洪武元年,抱谱乃归商丘守祖。吾以知之甚悉,因援笔而为之
记。"宋亨字咸庆,自抱谱归宗商丘,在商丘古城老南关- -带定居,即是宋氏第六十五世。明朝建立后,宋氏族人兴盛。清康熙末年(1721年),台湾农民朱一贵起义时,有广东人宋来福移居台湾。此后,宋氏入台者络绎不绝,大多来自广东,其次为福建漳州、泉州人。为进-步求发展,闽、粤、台宋氏又有不少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些国家和地区。
宋氏名人除上文述及者外,三国时有歌唱家宋腊,书法家宋翼。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求经,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唐代有诗人宋之问,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但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政治家宋璟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襟痒亦为文学家,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有农民起义领袖宋江,以36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京东一带,曾在梁山泊驻兵,流动作战,经历10郡,宋军不敢抗拒。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办案着重实地检验。所编《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明初奉命主修《元史》,生平著作甚多,有《宋学士文集》;书法家宋克,工小楷,善章草,气韵隽秀,影响一时;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万历年间与王圻等为四大藏书家;还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民的军师宋献策。清代有诗人宋琬,著有(安雅堂全集);诗人宋湘,反对模拟,有《红杏山房诗钞》;画家宋荦,善画水墨兰竹,兼长山水树石,也精于鉴别文物;经学家宋翔凤,治西汉今文经学,著有《过庭录》,系其读书笔书,对古代史料详加考证。
近现代宋氏名人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戏剧家宋春舫,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宋之的;著名抗日将领、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行政院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外交部长、驻美国特使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国母宋庆龄;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画家宋美龄;军事科学院院长、书记、. 上将宋时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上将宋任穷; 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宋平;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部长、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宋德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