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苏峻入京。不久即发生苏峻之乱,后叛乱为陶侃、温峤所平定,王导又驳斥了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面。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究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卒,时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早而闻名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是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宰相的材料。”
最初世袭祖父王览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寔任为东阁祭酒,迁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都不到任。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主要成就
政治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书法
王导十分热爱书法。他在东迁之时,把一张法帖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足见其对书法之热爱。他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王导传世的书法作品有《省示帖》(《淳化阁帖》所录七行残字)和《改朔帖》,其中《改朔帖》是今草发展中的佳作之一。
唐窦臮《述书赋》评他的书法:“将以润色前范,遗芳后车,风棱载蓄,高利有余。”
张怀瓘《书断》将王导的行书及草书列为“能品”,并称“导行草兼妙,然疏柯迥擢,寡叶危阴,虽贤有余,而才不足。元、明二帝并工书,皆推难于茂弘。王愔云:‘王导行、草见贵当世。’”。又在《书估》列其书法为第三等。
著作
王导有文集十一卷。《全晋文》又收录有《转陈耽谢鸾教》、《祭卫玠教》、《求别驾教》、《表》、《上疏论谥法》、《上疏请自贬》、《请建立国史疏》、《上疏请修学校》、《议复肉刑》、《议追赠周札》、《重议周札赠谥》、《请原羊聃启》、《迁丹阳太守上笺》、《与贺循书论虞庙》、《又与贺循书问即位告庙》、《答荀松书》、《答陶侃书》、《遗王含书》、《与从子允之书》、《书》、《麈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