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文物保护单位。泰州学派是我国哲学史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的明朝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王襞世称“三贤”,均为泰州人,其弟子又多为泰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泰州学派”。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泰州学派”在我国哲学和政治思想发展史乃至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位置和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哲学学派。
2000年6月底,省委书记回良玉视察泰州,在崇儒祠提到泰州历史上名贤辈出,包括“王氏三贤”在内的不少代表人物为人们熟知和敬仰,并称赞他们的创新精神。姜堰“王氏宗祠”早于泰州“崇儒祠”,“崇儒祠”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泰州学派”物质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堰“王氏宗祠”可谓舍此无它的历史文化精品。姜堰“王氏宗祠”门额,长115厘米,宽40厘米,刻于明成化九年(1581年),现完好保存在姜堰王氏宗祠大门顶上。王公祠田界碑,长110厘米,宽32厘米,现作姜堰“节孝祠”楼下踏脚石,字迹隐约可见。“节孝”二字碑长110厘米,宽38厘米,今嵌在姜堰节孝祠上楼梯口墙上。“姜堰王氏,辅口口案”碑长84厘米,宽55厘米,今存于姜堰三贤祠后门门槛下。
“三贤”之一的王栋,字隆吉,号一庵,泰州姜堰人。生于弘治十六年癸亥年(1503年),卒于万历年辛巳年(1581年)。王栋幼时随父习医举业,年十一,瘟疫流行,奉父命备药材施救村镇,行至沙村(现属姜堰市桥头镇),父遇马噬啮,几为所伤,乃卒,之后,王栋遂“业儒”,24岁时补泰州学官禀生,始从师王艮学道。56岁时由岁贡授江西建昌南城县训导台使,聘主白鹿洞会,又主南昌正学书院会,创太平乡等处布衣为会。后补山东泰安州学、江西南丰教谕,擢升州学正,70岁回故乡姜堰,“开门授徒,远近风动,并创‘归裁草堂’,著《会语续集》,创族谱,立宗祠,置祭田,定祭典”。
现据文物调查,《乐学堂家族谱》仍存姜堰地区,“王氏宗祠”汉白玉石刻门额至今如初,嵌于穿堂三进的“王氏宗祠”门厅之首,阳文正楷,石青糁之;花岗岩质祭田界桩上刻“王公祠土地界”,竖排两行,阳文正楷,历历在目。这些文物生动体现了王栋晚年的业绩。“王公祠五女墓碑”、“节孝祠”石刻、“节孝”牌坊石额等文物具体展现了泰州学派对后世直至清代的巨大影响。
《一庵学术》有载:心斋先生弟子一庵与东城及门最久,阐著益大。而一庵为心斋族弟,躬行实践得家学之传,里中至称一庵及阳明、心斋为“越中淮南生三王夫子”。心斋殁后,东厓(按:王艮仲子)继父讲席,望日隆,与心斋一庵并号“淮南王氏三贤”。然东厓师龙溪久,其论学间出龙溪之授受,故语心斋之家学或以一庵所得为尤纯也。王栋继承王艮思想学说,并不是机械的抄袭,也不是随意的引申发挥。他把泰州学派的思想原理、理论初衷、学术主张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中来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阐释,把握住思维动态性和历史时空性,无论是主会讲学、开门授徒,还是周游四方、随处讲学,都注重抓住王艮学说的精神实质,面对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现实,更高地举起批判朱熹、王守仁学说的大旗,提出不少适合学术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加丰富和拓展了王艮乐学的思想内容。
王艮的《乐学歌》是泰州学派的形象写照,她以质朴无华、一咏三叹的诗歌性语言,浅显易懂地表达了深刻精辟的乐学思想。全文是: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乐学歌》是平民儒学奏响的时代旋律。“百姓日用条理处”,正襟危坐者、庠序受教者、荷锄肩筐者、呀呀学语者,尊卑贤愚、男女老幼,吟唱传诵。潜移默化中,不断激发人们对“王道”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促进历史的进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乐学歌》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王栋对《乐学歌》中“自将私欲缚”的内涵从目标、方式、要求等方面一一予以深刻的阐释,指出在现实社会环境面前,要尊重客观,做到“顺事恕施”,承认现实,顺应事的变化,做出适合时代潮流的行为举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心本自乐”的境界和层次。
王栋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在部分地区向几千年封建社会发起挑战的时代,社会形势变化万端,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一代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作为平民儒学的后起之秀,王栋提倡“乐”在“应时之良知”的环境中,提醒有“良知”者要顺应历史潮流,这种“乐”是能“应万变而不失”的物质性体现,是“学”的至高境界。平民儒学讲究悟性,无论书院讲学,还是家教授徒,均重在“澡雪其胸臆”、“牖发其天机”(《崇儒祠记》)。王栋指出:“时时寻乐以自学,则天机不滞。”“时时”,是强调不断,永不停息;“寻乐”,就是要求通过比较鉴别、反复衡量、权衡利弊,择优劣汰,确定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行为准则。“寻”,就是要求人们去伪存真;以“自诚”求“真乐”,就是激励人们“反己益精”,不断寻求更高标准的适合自我的精神和物质空间。泰州学派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很丰富而复杂的,是历代平民儒学家不断进取而积累的精神财富。
王栋在半个多世纪的儒学生涯中,继承王艮“为天地之心,为生民立命”立意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提出将“乾坤世界重新熔铸一番”的远大抱负。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庭教育,是他后来得以成为平民儒学代表的重要根基。他一生不管是“出”还是“处”,都不受时位的限制,处处讲学,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是泰州学派的真正传人,并有《会学十归》、《一庵会语》、《会语续集》等著作行世。
“王氏宗祠”的开发很有战略意义。利用“王氏宗祠”与“泰州学派”之间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因缘,深入发掘“泰州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王栋的学术思想、历史业绩,丰富“王氏宗祠”的文化成果信息,并争创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可吸引中外科研机构和学者来此进行文化交流,通过加强对“泰州学派”的研究,扩大姜堰在国内、国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