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内容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北王绪一位曲氏宗亲珍藏的 《家谱》记载:“北王绪曲氏历代宗亲据传说老祖先系由小云南迁来”。村口的碑刻记述:“据传,公元六零四年唐太宗东征时部下两王子分南北建有两处临墅。后来梁姓由小云南迁此,以位于北王墅周围取名北王墅,后演音为北王绪。”二者可互为佐证。   村中心一所民宅墙边有一棵古槐树,相传树龄已有六百余年,想必是当年移民先祖为怀念“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栽植的。距古槐树不远处有一眼水井,相传系彭姓先民开挖,名“彭家井”,把北王绪村分为“彭井子”和“西庄子”两部分。二十余年前用上了自来水,“彭家井”亦被用混凝土封盖。   北王绪及周边村庄共同拥有一座庙宇,称为“峰埠顶庙”,又称“顶子庙”,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乱,庙宇连同诸神塑像荡然无存,现正由蔚阳公司为主出资修复,规模宏伟。“峰埠顶”,以山上有一座古烽火台而得名。   北王绪村中居民,彭、刘、杨、宋、梁姓入驻较早,通称“坐地户”;曲、王二姓迁入较晚,但后来发展成为 大姓。现村中三千余居民中曲姓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以王姓为大。   曲氏族人珍藏的族谱、家谱、宗谱(神纸)及谱书等均在文革中被强制焚毁(据说烧了一天都没烧透)。属于本族姓的祖祠(先祖堂),连同先祖墓碑碑刻等等亦被砸毁。   北王绪曲姓族群有七个支系,即:大一甲、六甲(因族强势大而排居二位)、三甲、五甲(二、四甲无后嗣)和帮一甲、又一甲、串三甲。前六甲血缘相近,后三甲据说是从其他族群后迁入的外来户。
0.1212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