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简称峄,民国时称临城,山东省下辖市。处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华东门户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济宁。
枣庄因多枣树而得名,是著名的煤城,为中国76个四线城市之一。2009年成为国务院政策支持的东部地区唯一转型试点城市,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中国老工业城市重点改造城市。
截至2016年2月,枣庄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4万,辖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山亭区、台儿庄区、滕州市。
枣庄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有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微山湖古镇、墨子纪念馆、抱犊崮等。
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
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
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
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
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
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
秦朝,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
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
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
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
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
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
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
隋朝,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
唐朝,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
金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
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
明朝,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
清朝,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
中华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
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
1961年9月12日枣庄建制为省直辖地级市,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56处人民公社,为当时山东省四个地级市之一。
1976年7月12日,设立市中区,将齐村区所辖部分划归市中区。
1979年滕县划归枣庄管辖,至1988年,全市辖5区一市。[1]
2001年3月,枣庄市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共减少乡镇30个,减少比例为33%。全市共设14个街道办事处,42个镇,5个乡。
2004年6月,枣庄市委市政府以及大部分市直机构西迁薛城区,薛城成为枣庄市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013年,枣庄市GDP完成1830.6亿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7亿元,增长12.3%,扣除省级下划部分可比口径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8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7亿元,增长13.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5亿美元,增长10.7%;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6亿美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38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8元,增长13.2%,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9]
2012年枣庄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02.92亿元,比2011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91.3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578.59亿元,增长10.4%。[10]
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8.8:62.8:28.4调整为7.8:58.2:34.0。枣庄市高新技术企业为20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85.23亿元,增长1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47%,比2011年提高1.08个百分点。2012年年末城市化率达49.4%,比2011年提高1.34个百分点。滕州崛起明显提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列全省县(市、区)第2位、第3位。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山东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瓦,居山东省第3位。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1位。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1.9%,涨幅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0%。其中,生产资料指数为97.6%,生活资料指数为99.1%。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8.42万户,增长7.3%。[11]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其中,轻工业增长14.8%;重工业增长10.3%,轻工业快于重工业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07.11亿元,增长9.8%;利润187.80亿元,增长7.6%;利税330.25亿元,增长8.6%。
2012年年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220家,与年初持平。新签合同额336.72亿元,增长27.1%。完成产值222.14亿元,增长15.2%。完成增加值85.73亿元,增长13.0%。建筑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6家,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仅9家,产值过10亿元的仅5家,占全部企业个数的比例分别仅为20.9%、4.1%和2.3%。[10]
2012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增加值93.9亿元,增长3.3%;林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8.5%;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5.7%;渔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9.4%。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5.57万亩,总产量198.87万吨,增长4.5%。植树造林12075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5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5%;肉类总产量26.55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8.85万吨,增长7.4%。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6.1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8.02千公顷。预计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309.2万千瓦,增长6.1%。[10]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4.62亿元,增长22.7%。第一产业投资12.1亿元,增长34.9%;第二产业投资509.1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投资523.4亿元,增长34.0%,高于投资增幅11.3个百分点,且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首次超过二分之一。[10]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达到552.4亿元,增长15.0%。
2012年,进出口11.32亿美元,增长6.0%,其中出口9.40亿美元,增长11.3%,增幅居山东省第2。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6.37亿元,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7.22亿元,增长16.8%。
2012年,国、地税收入161.93亿元,增长9.5%。其中,国税收入72.03亿元,增长1.9%;地税收入89.89亿元,增长16.5%。税收占GDP的比重9.5%,与上年持平。
2012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46.72亿元,增加172.48亿元;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695.09亿元,增加122.81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916.49亿元,增加101.52亿元。
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32.58亿元,增加2.13亿元,增长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