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堂史书记录
《旧唐书·张公艺传》五代后晋张昭远、贾维等撰修,赵莹、刘昀监修。“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勒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
《资治通鉴,唐纪一七》宋司马光撰。“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元吴亮《忍经》:“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亲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牛山木评注:『解释』“张公艺寿张人,唐初名士,以治家有方著称。”<译文>“张公艺一家九代忍居住在一起,唐高宗去泰山的路上,专程到他家看望,问他为什么如此和睦,张公艺写了个‘忍‘字做回答。唐高宗见了,忍不住流下泪水来,于是赐了他许多绸缎。”牛山木按“张公艺九代人挤在一个家中,可全凭一个‘忍’字安顿下来,真可谓大不易也。表面上唐高宗是为他们能忍而流泪,殊不知唐高宗的心中痛苦的不在他们忍得令人激动不已,而是他们的行为和皇家比起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只因要独霸天下,他的父亲李世民和兄弟们互相残杀,哪有张公艺一家那样,充满着骨肉之情份。”
明代一个叫清虚子的评价张公艺说:“能其忍者,唯唐时张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乐易。在人见之为险阻者,公视之,皆坦夷也,在人见之为艰难者,公视之,若平易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纪》:“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张公艺以百忍字献高宗。论者谓其无当于高宗之失,而增其柔懦。亦恶知忍之为道乎!《书》曰:必有忍,乃克有济。忍者,至刚至用,以自强而持天下者也。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忍可以挫奸邪之机,忍可以持刑赏之公,忍可以蓄威德之固。公艺之忍而保九世之宗,唯闻言不信而制以心也,威行其中矣。不然,子孙仆妾X沓背憎以激人于不可忍,目盈于耳,尺布斗栗,可操戈戟于天伦,而能伤九世以齐堂乎。”
《山东通志、孝友传、人物志》“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问公艺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艺乃大书忍字百余以进,高宗感其意,为流涕,赐缣帛”
《寿张县志》“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其门。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纲鉴易知录》是清主编吴乘权。“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幸其宅,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辞源》一九一五年版“张公艺唐寿张人,九世同居。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书百忍字以对,上善之,赐之缣帛。”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历和编“张公艺唐寿张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对。帝善之,命赐缣帛而去”
《汉语成语辞典》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八年版「仗义疏财」释文“仗义:主持正义;疏财:分散家财。为了正义,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别人。”元,无名氏《张公艺九世同居》第二析:“父亲生前说有张公艺,此人平昔仗义疏财。”
中国张公艺研究学会编写的《张公艺研究文集》一、二集已付梓。一辑有“张公艺九世同堂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张公艺你走过的1418年的历程”,“张公艺思想及其深刻的影响”,“中华第一桥”,“台前桥思”等篇。二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大家庭的形成与发展”、“张公艺思想初探”、“唐代张公艺家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官”、“古贤桥坐落在哪条河上”、“张公能百忍,九世尚同堂”的文章。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大作用。
《百忍堂家谱》记载,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姓氏考略》亦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风俗通》 “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 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袁桷《张氏宗谱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百忍堂家谱》载:“唐王命修《元和姓纂》,备述我族实出清河郡一脉。西汉文皇帝设郡,歆公守之,八十二世祖也。”联系张氏得姓渊源,细读这段话,意思是说,“百忍堂”张氏源自清河郡张氏。清河(今河北清河与山东武城一带)这个地方,原是轩辕黄帝赐挥公“张”姓后,又把这个地盘给了他,成为挥公制造弓矢的生产基地,故清河自古就有张姓“受姓地”之说。到西汉文帝时,始设清河郡,张歆(西汉初年张良之孙)成为首任郡守。从张挥到张歆,已历八十二世。查《元和姓纂》知:八十世张子房(张良),八十二世张歆,一百世张公艺,一百一零六世张九龄。张传福到一百世张公艺,整整51世。
百忍堂家谱》记载七十三世祖张趯公:字阜成。生四子
:髓、骼、体 、傅。七十四世骼公,为晋大夫,活动于周景王(544-521)、周敬王时期(519-476)。
《东周列国志》载:“(平邱相会)至期,晋昭公(前531-前526)留韩起守国,率荀吴、魏舒、羊舌肹、羊舌鲋、籍谈、梁丙、张骼、智跞等,尽起四千乘之众,望濮阳城进发。连络三十余营,遍卫地皆晋兵。周卿士刘献公挚先到。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路诸侯毕集,见3晋师众盛,人人皆有惧色。”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张傅、张髓、张体随哥哥张骼进发平邱,晋昭公称霸诸侯后,张傅、张髓、张体留守平邱城(今天河南台前、寿张一带)”
《春秋左传;襄公》载:“襄公二十四,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又“昭公五年(前537)(薳启强曰)求诸侯而麇至;求昏而荐女,君亲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不然,奈何?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吴王夫差为北上攻打齐国,争霸天下,开凿了伯渎河,越王勾践亲自去吴国朝见,向吴王和他的臣下馈送了大量的食物、财礼,并派了一支队伍助吴攻齐。齐国举国上下抽丁备战,加征赋税,徭役,适逢中原大旱,举国民不聊生,灾民遍地……
平邱易子而食的现象比比皆是,七十四世祖张傅、张髓、张体三兄弟开仓赈灾,张傅因为动用军备物资,齐王诛杀了张傅,而张傅之子,张亘受牵连,贬成庶民,迁移阿邑。
《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又增至十五道。泰山封禅的第二年,唐高宗在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的同时,还有一旨:分食十道。张公艺的父亲张兴生有十男,分别是张温、张良、张惠、张茂、张俭、张艺、张诚、张让、张秀、张严,张公艺行六。《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以下简称《要略》)记载,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高宗降旨让其兄弟十人分食十道。于是,除张公艺守祖茔(留守桥北张)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时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迁出的人都不肯忘记祖上恩泽以及兄弟张公艺持家七十多年带来的兴盛与荣耀,难舍难分之情无以言表。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砸一铁锅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盼以后再团聚时拼接。
故唐时有一个说法:“铁锅张,遍天下”。世事多舛,迁出的九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与故里相聚相识联宗续谱。直到清雍正初年,贵州三会县,江西玉山县、河南固始县以及浙江的“铁锅张”后人,才来桥北张参加过一次宗亲会性质的活动,此后联系渐少。近些年,时有来桥北张凭吊张公艺的,但仅限于凭吊而已,与“金鉴堂”后人同故里的亲近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百忍堂传说
张公百忍感动玉皇大帝
相传,张公艺以忍治家,不但倡导家庭内互相忍让,对外也胸怀大度,宽洪海量。有人来借钱粮,有则偿还,无则作罢,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车辆,因困难所迫,用后便给卖掉,张公艺也不许追究,再来求助,仍然救济他们。张公艺的这些行为传到天宫,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便派太白金星查阅了张公艺的身世,太白金星经过观察,发现了别人不能忍,张公艺却能忍的九十九件事。玉皇大帝心想:如果他再有一忍,我就给他建一座百忍堂。
一日,张家门前敲锣打鼓,客人来往,热闹非凡,正为一年轻人操办喜事,一天的忙碌,迎来了全家人的欢笑。辗转夕阳西下,已到掌灯时分,这时玉皇大帝就将自己的金拐杖化做一位和尚,来到张家门口,说是贫僧要见擅越。有人禀知,张公艺出门相见。这和尚向前打了个问讯,说道:“贫僧远道而来,到宝庄欲求借宿一晚。”张公艺说:“此事好说,先请师父用饭,然后于客房内安排。”和尚说:“既蒙擅越许诺不胜感激,用饭倒不必了,只是借宿事贫僧还有一说,适见擅越正为儿辈操办喜事,能否腾出洞房,叫贫僧于新妇房内一 宿”。本来结亲的日子和尚进门就不吉利,又听了这种话,无不气愤,有的人就要发作,把他赶走。可是张公艺摆手示意制止了家人,便说:“好吧,既是师父有此心愿,今日又恰逢寒家子侄结亲,洞房已装饰一新,就请师父洞房一宿吧!”新郎新娘另择房子,把这和尚安排到新房里了。一夜易过,第二天早晨日高三竿,和尚还不起床,张公艺推门进去,见和尚还蒙头沉睡不醒,便说:“师父失晓了,斋饭已备,请起进餐。”连喊几遍,不见答应,揭开被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和尚,原来是个金人。
这时张公艺才想起昨晚做了一梦,梦见玉皇大帝把他的金拐杖赐给了自己,让建修“百忍堂”,张公艺便用这堆金子盖起了“百忍堂”,以“忍”为本,教育后人,从此,玉皇大帝也没有金拐杖了。
相传,张公艺以忍治家,九代同堂,共有村民2000余人,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相传张家先祖公艺公长子希达娶媳妇,公艺公办了二十三桌酒席请亲朋好友。开席时,突然来了十几个乞食,要求也上桌吃喜酒,艺公二话没说,叫厨师多开两桌酒席,亲自上桌陪乞食吃酒,席间还带新郎新娘向十几名乞食感谢,“谢谢大家光临!”酒残席散,那个乞食头(王)趁酒醉,竟无理要求今晚要睡新人房(洞房),艺公稍愣一下,也答应了,让新郎新娘睡客厅。亲朋戚友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气愤极了,要打不平,打赶乞食,艺公拱手相劝……
是夜,乞食头真的睡在新人房。半夜里,乞食头醒来又是随地撒尿,又是大吐特吐,艺公只好自己送茶、送汤,再扫地,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金鸡报晓,天色黎明,公艺送汤进新房,让乞食头洗面,你说那个乞食头出什么式(花样)?但见他洗净手面,从衣兜里拿出一张纸来,上写三字“百忍堂”,金钩铁撇,笔力千钧。那个自称济公的乞食头作揖说:张公艺,真是“百忍人”哩!这济公走南闯北,丐帮弟子几百人,阅尽人间沧桑,经历世态炎凉,早听说容中村人百忍为先,因而亲自带着乞帮弟子前来“闹事”,一探虚实,昨天演了一场戏,现在实在感动,所以把早已写好的“百忍堂”赠给百龄公。这时,张公艺厝下,已有几十名乞食在恭候乞食王济公了。
张公艺把字裱后,挂在大厅堂,百龄公的后代也引以为荣,开始以“百忍”作堂号。张公艺探亲访友,都带上亲自撰写的“忍”字送人,以期共勉。现在张氏祠堂悬挂的“百忍堂”牌匾就是张公艺厝的“百忍堂”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