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王氏起源:琅琊王氏    世系源流 木有本,水有源。通谱之叙,即为寻本求源也。由此,上统下系,条分缕晰,代代传承,叙之于宗谱,以激励后人。由此,重新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势在必行,意义十分深远。

一、由谱学研究谈到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衍变发展源流

从大的范畴讲,谱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补充和发展;在某些方面,谱学研究又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譬如,《世本》、《史记·世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二十四史》中的许多志、表、纪和人物传记,史官除了取自当时国家流行的档案材料和对当时时事的考察采撷外,有不少来自当时的谱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必须严肃而认真地去做。也就是说,修谱工作的开展,应以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历史资料进行广泛搜集、整理、比较、考证、甄别,从而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历史真实。在这一工作进程中,当正史即国史与谱牒发生矛盾的时候,当然要以正史为主,但要找出原因。这又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时正史记载是依据谱牒而叙述,因此,在正史、谱牒与新发现的文物史料以及历史上的记载与碑版等实物记载在诸如辈份和生卒年月差别较大、重名人物发生矛盾时,就需要认真审视对待了。
从特定意义讲,谱牒虽对正史有所补充和发展,但毕竟不同于正史。一般官修的正史记载,史官除了对皇族和礼仪有所忌讳外,对一般人物立传,大多比较真实可信;而在谱牒撰修方面,则往往出现为亲者讳或因避祸而语焉不详,并且拉名人入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在撰修过程中,就要认真甄别其真伪了。再就是有些谱牒的撰修者和研究者,因受文化水平和史料限制,往往对历史时代的变迁和郡望的形成没弄明白,所以改变了历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后次序弄颠倒了。譬如,有关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问题,本来史有所征,已成定论。查史籍,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嗣后,汉朝开国,始有郡望。那时,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所谓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只有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时代和情况下才开始出现。考察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开基创姓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即姬晋也,后人遂改姬晋为王子晋。对此,史有所记,谱有所叙。据《国语》、《逸周书》、《风俗通》等文化典籍记载:王子晋幼有盛德,十五岁参政,德才兼备,遂名扬天下,成为楷模。后因京都洛阳的谷、洛二水相斗,将毁王宫,在疏与导问题上,父子两个做为君臣关系,发生争执。争执的最终结果,子晋公被废为庶人,由他弟弟姬贵登上王位,是为周景王也;而子晋公遂成为平民,落籍洛阳缑氏山一带。其子宗敬,东周官司徒,后避难于平阳,因系王家之子,时人号曰王家,便以此为姓。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错公传子王贲,官中大夫。贲公传子王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王渝),官上将军。谕公传子王息,官司寇。息公传子王恢,朝廷钦封为伊阳君。恢公传子王永,这是宋人汪藻撰修《琅琊临沂王氏谱》于别谱所载,而宋人欧阳修、宋祁撰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王元,清初至乾隆年间人王国栋和清末光绪年间人王庸敬分别于不同时代修谱均作王亢,今参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逸周书》、《国语》、《元和姓纂》、《楚辞》王逸注诸书。永公传子王颐,遂卜居频阳东乡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至此,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上祖籍贯变迁便由河南洛阳避周难于山西平阳(东汉人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又由山西平阳迁居陕西频阳东乡。颐公传子王翦,为子晋公十六世孙,仕秦,官大将军,与其子王贲均为秦朝平定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功臣宿将。翦公之孙王离,是王贲的长子(贲公还有次子王武),在距鹿之战中为西楚霸王项羽所败被俘,遂杀身成仁,殉国。至此,从子晋公到离公,共传承十八世。离公生有二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兄弟二人在秦末战乱中为避国难,一起由频阳东乡迁居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温泉镇皋虞村。王元为琅琊王氏开基始祖,传四世至西汉著名经学家王吉,字子阳,史称王阳,官谏大夫,致仕即退休后,迁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遂为琅琊王氏定居临沂始迁祖。而王离次子王威进入西汉后,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被征聘官扬州刺史,其九世孙王霸字儒仲,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便于琅琊皋虞迁居晋阳即今属山西省太原市隐居,由此,威公便为太原王氏开基始祖。在此之前,诸如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开基立姓始祖王子晋及其子王宗敬,所居之地只能称籍贯而还不是郡望,其历史籍贯先后居住洛阳和由此不断向外地迁徏,使籍贯变迁,即便是迁居过籍贯至后来所属太原郡的平阳,也只是籍贯的变迁,如同王子晋的九世孙即王宗敬的八世孙王错在东周先仕魏国后奔韩国,王子晋的十六世孙王翦是王错的七世孙,其籍贯于父祖辈迁居频阳东乡,而还都不能称诸如大梁王氏、新郑王氏、开封王氏,也不能称太原王氏,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史迁在《史记》中称王翦为“频阳东乡人”。因此,依据王子晋后裔随历史籍贯的变迁,到秦末汉初即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离的时代,由王离长子王元与次子王威,兄弟二人以秦国贵族即功臣宿将后裔的身份为躲避战乱,保护家族,便由频阳东乡迁居琅琊皋虞。对此,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宋祁撰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先记述琅琊王氏衍变过程和发展源流说:“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徏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这是琅琊王氏的衍变过程和发展源流。而子阳公之子王骏,字伟山,官御史大夫,之孙王崇,字德礼,官大司空,封扶平侯,在西汉末年贵为三公。崇公之子王昇、之孙王遵。王遵,字伯业,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仕历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拜将封侯,安邦治国,并奉朝廷诏命,西方拜取佛典,传承文化,功绩卓著。伯业公与其高祖子阳公、曾祖伟山公、祖德礼公,均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为中国儒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伯业公还为佛教东传,开拓了新局面。伯业公传其子王音、其孙王仁、其曾孙王书。王音字少元,王仁字周望,二公世袭祖上经学遗业。仁公由骑都尉官迁青州刺史。仁公传王书。书公传王融。王融字巨伟,谱载官南康尹,史载公府辟不就。史载先配高平薛氏,谱载先配临沂姜氏,生一子:王祥,字休徵;继配庐江朱氏,生一子:王览,字玄通。休徵公事继母至孝,被元人郭守敬之弟郭守正(又作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之中,历汉、魏、晋三朝,官至太保,封睢陵公,卒谥曰元,位列三公之上公。王祥的出仕,以孝行举孝廉,由地方推荐,被徐州刺史吕虔征聘为别驾,又作温县令,后为三公之一太保这样的高级官员,说明他的优秀品德和治国才能,是一致的。古文《尚书·周书》于《周官》记载说:顺从前代之法,建立我们的官制,“立太师、太傅、兹惟三公”。以此阐明重要的道理——治理国家,调和阴阳。对此,《孔传》注载:“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所以,《晋书》王祥传记载司马昭为晋王,王祥以三公的身份做为天子三司之一,怕“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面见炙手可热的司马昭时,只是长揖而不跪拜。司马昭称赞他说:“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这个“见顾之重”,便是太保这一虚衔职掌的本分。所谓“保安天子于德义者”,强调领导从政,要有德义。因此,以孝为缘起,以“保安天子于德义”,表现了王祥在孝的基础上缉盗靖安、践行礼义、为国为民,是孝行与德义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德的典范,是推已及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玄通公与长兄元公相处,兄弟友谊,遂名满天下。玄通公入晋官宗正卿,以中大夫致仕,封即邱贞子,卒谥曰贞。自此,琅琊临沂王氏被称为孝感王,简称孝王,其家族也被誉为孝友之家。到了明朝嘉靖十三年即公元1534年,世宗皇帝朱厚熜钦赐“孝友格天”匾额,便改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为孝友村了。所谓家和万事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高宗皇帝弘历圣驾南巡,路过临沂,遂将二公题入沂州城里,与诸葛亮、颜杲卿、颜真卿并庙,名曰“五贤祠”,又名“景贤祠”,命有司春秋致祭,历代传承,并立有御碑,书作碑文,加以褒扬说:“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元公卒后,其后裔多居住河南洛阳。贞公之孙王导,字茂宏。茂宏公之父王裁,字士初,西晋官抚军长史,袭封即邱贞子。士初公生四子,茂宏公是长子,于西晋末年,与首创“渡江之议”的羲之公之父王旷,均是晋元帝司马睿的主要谋士,为佐命功臣。王旷,字世宏,与晋元帝为姨家中表兄弟,茂宏公与晋元帝则为布衣之交,并首倡“分陕之计”,辅佐晋元帝于江东创立东晋王朝,历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世称“王与马,共天下”,为东晋开国元勋。后裔卜居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的乌衣巷,遂为琅琊王氏乌衣支派大房王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记述太原王氏衍变过程和发展源流说:“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后汉连聘不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迁居太原晋阳的是王元的胞弟王威的九世孙王霸,而子晋公之子宗敬公迁居的是平阳而非晋阳,宗敬公的时代郡望尚未形成。从秦、汉时代始有郡望讲,琅琊王氏脉祖王元是长支,太原王氏脉祖王威是二支。若按王元四世孙王吉代数计算,王威九世孙王霸做为东汉光武帝时代著名经学家,应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王吉的六世族孙,由笔者重新考证的琅琊王氏世系,从王元至王吉,为四世:王元——王谆(王诚)——王渊——王吉;从王吉至王祥、王览,为十世:王吉——王骏——王崇——王昇(王遗)——王遵

11
0.1381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