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世系谱

  新安田姓谱序

  新安田氏宗谱序云:“吾田氏盖起山东,盛盖齐燕为师为相,世胄名家,位显发达,为政清明。吾族遍及海内,盖因历代兵劫荒乱,田氏先谱遗失,全国田氏支派纷纭,诚难理明。然后人须知,凡田氏者皆吾一族,虽非同谱,仍系同宗,皆骨肉也。”

  新安田姓家训云:“冀我后世子孙,为国以忠,事亲以孝,处邻以睦,御下以亲。恪守弗替,永传千秋。”

  新安田姓宗谱云:“吾新安田氏盖属雁门世第,历来以世明其辈。”

  新安田氏堂号为活荆堂。活荆家声。

  新安田氏堂联为:兄弟翕和,祥见庭前荆树花开,山林隐逸,佳在眼底烟霞云流。

  若有重大喜庆,田氏家门则常写联云:一绝光垂华夏;三过惊动帝京。

  上联说唐代名画家田抱玉,在相国寺绘护国除灾变相图,画得极好,名冠华夏,成为一绝,下联说春秋时晋国大臣田差。时晋国国君造了一车驰道之车,豪华异常,炫耀于殿下,令朝中大臣前来欣赏。偏偏田差路过三次看都不看一眼,国君大怒,训斥了他。但田差却说:“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国君听后,恍然大悟,连声说“善”,乃命左右去其车。

  活荆堂训词云:兄弟翕和,于家无尤。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莫为欲过而众怒,莫为强横而众恶。修身洁已,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为诈行。非义之念,不萌于心。非礼之财,不入于家。勤俭以足,安分以守。学以明理,志以成学。孝于事亲,敬于职业。敦礼义之俗,崇廉耻之风。莫惑当时之誉,莫昧目前之利。和气致祥,天必佑之。

  从新安田姓世第、堂号、堂联、训辞上可以看出:一、新安田氏远源之脉搏;二、新安田姓文明传统。

  慎终追远,须从华夏四千七百一十年文明史这一脉搏溯源。

  西周初年,虞帝的裔孙。胡公满被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为公爵,史称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数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内乱,桓公被杀,其弟陈佗被推举为国君,史称陈厉公。后来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和陈杵臼联合起兵作乱,杀死陈厉公,厉公之子陈完自陈国出逃奔齐国。此时齐国是齐桓公执政,很器重陈完,欲封其为上卿,完不受,后封完为工正(负责管理工匠的官)又赐给他形似“田”字很大块地,作为食邑。因当地人念“陈”“田”音不分,完便入乡随俗,改姓了田。陈完改为田完的真正原因,综合《史记·正义》与《索隐》的解释是:“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又“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所以田完为中华田姓始祖,中国史学家,姓氏学家无一争辩。全国田氏族人皆认知与认可。

  田姓在中华的发展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田完的六世孙田乞,在齐景公时为大夫,行阴德于民,至齐悼公时为国相,专齐政。此时田姓在齐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家族,势力盖齐。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继位,他更会笼络民心,他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进的办法,完全控制了齐国上下。田常子盤、孙白,都为官并掌控朝政,到曾孙田和当政后,不甘心做齐康王的臣仆,于黄元2305年,即公无前391年把齐康王放逐到海上,《史记》曰:“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君,建立了田姓的齐国,至今已有两千四百零五年的历史。到黄元2310年,即公元前386年,才被周安王正式承认为诸侯。自此以后,田姓齐国迅猛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的东方霸主。直到黄元2475年,即公元前221年被秦国吞没。最后一个国君叫田建,为保子民,未战而降,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

  纵观历史,从各个朝代的田姓分布及流动,便可演推今日田姓在全国各地所属支派。先秦时期,晋国(今山西省)人田差;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人田基;齐将田忌,因被诬陷,出奔楚被封于江南;魏国国君之师田子方,楚国田赞;燕国(今北京市南部)有侠士田光等,秦末,六国贵族起义抗秦,田姓欲重建齐国,竞相称王,如田建之弟田假及田儋,儋之从兄田荣,田荣弟田横等,均割据山东一隅。西汉初,刘邦派韩信平定齐地,田横率500壮士逃到海岛上,刘邦令他到洛阳受封,他行到偃师,不愿称臣于汉,拔剑自刎,岛上500壮士闻讯全部自杀。这一壮举震惊了刘邦,他怕田姓贵族反汉,令田氏贵族全部迁徙到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随后将一部分迁至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县北),史称北平田氏,发展成田姓一大郡望。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其子孙以封地为郡望,称雁门田氏,或称雁门世第,是田姓另一个著名郡望。晚期有紫荆堂。明朝英宗时,发生了土木堡事变,英宗与卫士们离散,眼看英宗要被乱兵所俘,这时幸有田项母子赶来救驾,英宗幸免于难。此前田项家门前的紫荆树死而复活,家人认为怪异,到此才知是个吉兆。英宗复位后,田项受命建了一座府第,名为紫荆堂,他的子孙便以紫荆堂为号,是田姓又一个支派。与此几乎同时代,雁门田氏发生了一件事,田真兄弟三人和睦相处,后因一媳分家,院里一紫荆树一夜间死去,三兄弟抱树痛哭,决定不分家,紫荆树竞而复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人哭活紫荆树”的故事。其子孙则以活荆堂为堂号。西汉时,还有一支田氏改姓车。出自田千秋。田千秋为长陵(陕西咸阳东北)人,汉武帝时官至丞相,封富民侯。为人敦厚,居位称职,昭帝时,以年老特许乘小车入朝,时称“车丞相。”其子孙引以为荣,便以车为氏。汉代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一带都有田姓。三国到南北朝时,天津市、山西太原、宁夏固原等地都有田氏居民。宋朝时安徽、江西、浙江等地都有田姓聚居点。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列出田姓郡望为:河南、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易州(今河北易县);汾州(今山西汾阳);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宋朝浙江杭州人田希圣,他的玄孙田衍移居福建宁化,其后代有一支于宋末徙居福建长汀。还有一支于宋末迁广东潮安、兴宁,后分支梅州惠安等地。

  从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田氏在全国的分布、流动图上看:一、中华田氏在全国分布广泛;二、中华田姓祖籍地在山东,鼻祖是田完;三、新安田氏系雁门田氏一脉。

  新安田氏与山西阳城田氏为一谱,鼻祖是田真。现已传至二十七世。但真祖以前谱牒遗失,上溯受滞。我窃思,历史上北方战事多,灾荒多,所以家乘遗失多,而历史上有几个盛世,非盛世难以修谱。所以谱之断续不可避免。而南方相对战事较少,可能谱牒相对保存较完好。所以感谢老家人修了田氏鼻祖祠,使全国田氏回乡祭祖,借此机会,一相互交流,充实各支派的历史,使各支各派渐以理明;二可以加强感情交流,强化骨肉情感,不忘祖先,友谊兄弟。于此我特向山东老家族众表示深深谢意!

  新安田氏是明洪武年间迁来,已历数百年,不断向外走出,洛阳周边田姓遍及,更有三门峡,汝州、宜阳、卫辉市、上海市、台湾等地都有新安田氏新居点。

  纵观中华田姓,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遍及海内,人才济济,在中国二十四史中有127人单独立传。清康熙帝亲自主持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收入有重大成就的田姓人物272人。有哲学家、军事家、思想家、艺术家,为师为相者,更是枚不胜举。

  田姓人,值得骄傲!

  新安田氏二十一世孙 田耕

  2014年3月8日


  南阳田氏谱序


  (一)田氏宗派碑序

  田氏之族由来久矣。自陈敬仲之裔封田后,遂以为姓焉。厥其后,历秦汉以及唐宋,凡我族姓,率无不颤于斯,粥于斯,聚国族于斯。是我田氏之家,于青、齐者,已数十世于兹矣。降及明代洪武年间,始肇迁于宛西北之田蓝岗居住,世代耕读,一门盛昌,宗派屡折,星罗棋布。然谱牒宛在,昭穆不紊。迨闯献乱之时,烽火所及,室屋灰烬,一切契约家谱焚烧无余。及后,人口繁盛,遂以徙田家营,再由田家营徙老观弯、鸿雁河、田家庄等处,流寓四方,代远年湮,文献无徵,倘不为探明宗支序列派别,将世代迁流,愈歧愈纷,上无以尽尊祖敬宗之义,下无以明左昭右穆之序,诚有不可之甚者。金昭等忝承先世之裔,晓明一姓之系,故纠合族中先达德润、肇锡等嗟商,续起派字三十列后,志诸贞珉,俾合族得有所遵依,庶世支之长幼尊卑,各得其序云尔。

  万树金玉子 光华永传荣

  贤才邦家基 忠厚保芳名

  文昌兴太运 道德生宗英

  一九三三年印

  (二)田氏宗谱再序

  周灭商后封诸侯,陈封之于豫东。公元前692年,陈国君宣公之弟陈完[谥号敬仲]避内乱而奔齐。齐桓公器之,委以工正,改田氏。完十一世孙田和代齐,是为田齐。

  明初,田阁老幼子老九(老八在老家山东,老七居河南项城)随其叔父猎于新野后河。其叔父遂定居后河。九老又猎于宛东南,当地孙员外嫁其女于九老,且赠地十顷。于是,九老定居于此,定地名田九店,后改田店至今。孙太君生二子后,九老因壮志未酬,到宛北石桥镇东圪坦头定居,续马员外之女为室,又生二子。后因白河改道,淹没了九老孙辈长门的属地,于是田氏又迁居于田蓝岗、田营等地。1933年,《田氏宗谱》中规定的派字使用范围局限于分布在宛西北的田氏家族,而田店、圪坦头的田氏则用世系区别辈份。现查明,原派字“万”字派相当于白河东以田九老为第一世的第十五世。

  近年,族人玉山、子亭、龙德等议决,起六十派字,满六十代后,终而复始,如此轮回,以至无穷。因又续三十字,和原三十字合在一起为:

  万树金玉子 光华永传荣

  贤才邦家基 忠厚保芳名

  文昌兴太运 道德生宗英

  温良恭俭让 淳朴崇高风

  仁义礼智信 润泽世代承

  遵哲存祥瑞 通达守和平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1993年12月,白河西的族中贤人田玉山、田子亭、田龙德等,组织族人到南阳各地访问调查、座谈分析,查明1933年《田氏宗谱》中规定的派字使用范围只局限于分布在宛西北的田氏家族;同时查明,宛西北的“万”字派田氏族人相当于白河东以田九老为第一世的第十五世族人。田玉山、田子亭、田龙德等族人又续派三十字,和原三十字合在一起共六十派字,并决定满六十代后,终而复始,如此轮回,以至无穷。


  鰲城衍派福建省石狮田氏族谱谱序


  本祖住居福建省福州府闽县 地号流奇,于大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三月十九日 奉旨抽军补额在本省泉州府晋江县永宁卫二十都(今石狮市永宁镇) 本房祖公谥上筹公,生四男,就拨出

  雍山公兄弟二人往永宁卫补军,住宿此处。有说祖家系曾与刘家居住同乡共里内住,雍山公祖父,祖应公本祖屯帖名系是玮田一俊乃田晏户下余丁即顶故军林进祖之屯田至永宁,城败陷迁都移居,凡事失落难以查明,尽记今大清乾隆辛已二十六年壬辰三月二十五日壬申时立就此现时略记自到泉州晋邑永宁城居住以来且将

  雍山公为始祖,其仝来补军之祖无嗣,葬在永宁,但城败陷迁都兼又流离失所,坟墓等项难以尽知,乏祀者甚多,日后若逢年节之期切须敬请历代

  伯姆叔婶仝祖先等。又有人传言,友叔公有墓一首在南安县大路边土名虎窟下寮,友叔公五月初八日忌辰,系居叔祭祀。

  始祖雍山公逝于明朝万历年间,葬于宝盖山五台庵前,该墓现尚保护完善。

  田姓是历史悠久的一个姓氏。在春秋时期,作为齐国的田姓家族是非常显赫的,因此历史上留下了“以田代齐”的记载。

  田姓的来源,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舜帝的后代妫满的第十代孙陈公子完,字敬仲,为避难而奔齐,齐桓公封陈完公为工正官(管理工匠的行政长官),食采于田,到了陈完公的第七代孙则将陈氏改为田姓。另一种是:据《史记·正义》与《索隐》的解释,陈姓改田姓原因是“陈完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字,盖‘田’与‘陈’音相近,故田与陈可互称,遂以为氏”。

  发源于齐国的田姓的确一开始便出人头地。根据历史记载,自从陈完公奔齐之后,他的世代子孙都是齐国显赫的卿大夫,传到田太和的时候,便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到了田午,干脆把原来属于姜姓的齐国变为田姓的齐国。在往后漫长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主人已经是虞舜之后的田氏。

  石狮市凤里镇的田厝村是田姓比较集中的地方,现有人口500多人。据田厝《鰲城衍派石狮田氏族谱谱序》记载,田氏始祖雍山公(1527--1587

  生于明嘉靖丁亥年;卒明万历丁亥年)祖籍福州府闽县 地号流奇,于大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三月十九日 奉

  旨抽军补额在本省泉州府晋江县永宁卫二十都(今石狮市永宁镇)后子孙为避倭寇战乱于明清年间由石狮永宁迁徙到市区,遂有田厝村。

  永宁当时是明朝的重要海防港口,永宁古称鳌城,所以石狮田姓以“鳌城衍派”为郡望。但田姓之家多又镌刻有“紫荆传芳”"紫荆茂盛"的字样为田姓的传芳。

  在姓氏发源地中原的河南省,据说田真等三兄弟分家时,其他的房屋财产均已分好,只有院子内有一棵高大的紫荆树未分。兄弟三人共同商议,第二天早上欲把紫荆树砍倒,然后均分,谁知晨起发现整株紫荆树全部枯萎叶落。兄弟三人都非常惊异,不由感怀,"树木同株,闻将分圻,所以憔悴,你我孔怀,岂可分离,是以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相感,....."于是三兄弟商议后立即停止砍树,同时连家都不分了。结果第三天,那棵紫荆树又重新枝荣叶茂,田姓的子孙也开始人丁兴旺起来,成为巨门望族。子孙为了纪念紫荆树预示的功劳,便取“紫荆传芳”为堂号。注:香港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紫荆花为市花,即寓意兄弟和睦及国土不可分割的原理。

  春秋战国“田氏代齐”之后,田姓不断壮大发展。西汉初年,统治者迁田氏族人至关中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以削弱其力量。后来,田氏有些族人又迁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太尉、武安侯田蚧等就是齐国田氏的后代。

  以后,田氏逐渐播迁至全国各地。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宋代以前,田氏的郡望有平凉、京兆、雁门、太原、天水、信都、河南、福昌、淄州、范阳、颍川、汝阴、并州、易州、汾州、兖州、假丘等。

  田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衍化出其他姓氏。如汉武帝时,田千秋劝谏武帝疏远方士,并为太子刘据申冤,因功擢丞相;汉昭帝又允许他坐车出入宫廷,时称“车丞相”,其子孙因此改称车氏。战国时,田氏齐国的君主齐宣王的小儿子田通,封于陆(今山东平原县一带),子孙就以陆为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桓子的小儿子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于乐安,赐姓孙;田书的孙子孙武、孙武的孙子孙膑后来都成为著名军事家。齐威王的孙子田文(孟尝君),因齐国贵族叛乱而逃至魏,任相国,死后谥文子,其后人遂以文为姓。田氏齐王的子孙也有以王为姓的,汉代王莽的祖先即为田氏。


  湘西北田氏族谱老谱序

  原 序(白洋湖祠)

  粤考田氏,郡封雁门,派衍帝舜。上古之时,浑浑噩噩,事无稽矣。间尝窃读周书,武王克商,而后大来多士追崇先代,封胡公于陈,固与二客同宾王家也。春秋时陈遭狄难,陈敬仲抱乐归齐。嗣后,有功于齐,遂封田邑,得称田氏。康公时和公请为诸侯。嬴秦兼并灭之。传二世复求齐,后仍立三齐。及汉高崛起,有抗居海岛者,其余支遂隐于博,惟仕汉者有卿士千秋公、延年公、宰相蚡公。历东、西晋,南、北朝,名未甚显。衍至唐代,乃有魏博节度使承嗣公;宪宗时兴公请吏,奉贡上贤而嘉之,赐名宏正,仍封节镇;至宋时重进公为兴国名将;锡公官拜谏议大夫,而获汲黯直臣之声;元季群雄各据,避乱隐徙于楚,住石门县附郭第二十都田家巷;迨明太祖高皇登基,招抚流移,始版籍本县第五都,承立一二甲里长,一支因赘遂依苟姓,住同溪苟家汊(即今苟汊堰是也)。其附籍云南、澧州、慈利、永定,暨本都十甲者无论矣。传家惟以忠厚,训后惟以耕读。至永乐初年,登仕籍者二三,在庠者六七。仲礼公永乐十五年,贡授四川重庆府教;兄仲和公所生四子,长亮公、次升公,由选贡授南京太常寺典薄,景泰二年,升山东兖州府通判,历任则有名宦之称;居乡而有长者之风,钦赐诰封。三通公、四鉴公,岁贡任广西浔州府桂平县主簿;升公所生三子俱在庠。长永寿公、次永福公、三永禄公富而好礼。禄公子纹公,继先人之志,厚重寡言,推举乡饮三次。纹公子大荣公在家庭而行孝弟,居乡党而虎和平,遇事刚果,有古人之风度。邑候杨公、李公、州同包公以礼优待,曾举乡饮数次,请给冠带,旌送匾额。昔因北乡妄奏,将土粮飞害南民,荣公一人独担一十七里之尤,控塑院司,条陈利害,县学会同刊刻,议略存焉。荣公子万钟公不矜己富,不辱他贫,通乡素称良善。钟公同堂叔大明公,富甲州县,名闻郡邑,不吝千金而建修天门桥,即今东坊桥。嗟乎!少嗣传继,惜哉!夫自别驾,公之后子孙代衍殷厚,世继书香,虽鲜登科第,要非才力之不精,或亦风土之所系乎?然人杰则地灵,自有转法,华不为法华转者,矧阴骘之必昌其后哉!虽然醇风一脉,世世人人,恍有三代之遗风,亦庶几乎?可免人间委琐龌龊之疾云。

  时崇祯七年岁次甲戌 裔孙宜春字泰所敬序

  序(黄旗祠)

  昔有田子寄图者,与吾族先人年世弟兄也。一日者,谈及祖宗由来出自洪都,迁官江左,自有田氏自公始也。按先明五世,登科甲、步圜桥、游泮宫者,指不胜屈,实与南平八左族并称焉。稽自宋朝宣德元年,发迹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北门外万里桥枫树土地人氏,实系舜后,封陈为姓有妫之后。春秋时因陈敬仲奔齐,更陈姓为田姓,陈敬仲之后改为田乞,田乞生田常,田常生田和,田和系陈恒曾孙,陈恒系陈敬仲八世孙。自田和为齐相,至元朝烈王二十三年,封田和为齐侯以代姜氏之祀,凡功臣孝子,俱各有封赠。只因宣德八年,田和之弟田亮为蜀太守,蒞任城都南门外长草岭大泽园槐花树土地人氏。既而仁主洪武当阳二年开辟诸夷蛮洞,设立五关三隘:黑崇关、北口关、野鸡关、桐油关、鸿家关,赵谷隘、永定县牛落隘、抱耳隘即桑植县。将五关三隘掉田熙为永太守,镇守诸夷。田熙故,扦葬十二都莫家岗,酉山卯向为茔。熙公子田虎实受国恩,钦命太师太保、都督元帅之职。越某年,田虎有犯天朝,以致诛族掘墓。田姓始祖田宗朝,更姓庹宗朝,宗朝系长子。次子宗官,系阳和坪田家之祖。三子宗宰,住永定天门山,杉树坪之祖。四子宗相逃入鹤峰城为爵主,后葬鹤峰州九峰桥上为茔。即田土王是也。兄弟四人因父难之后东奔西逃。吾先祖承满公闿士公父子,迁居于永定天门山,自永乐二年,复迁石门县南乡浮山麓白沙泉、白马墈、白洋湖落业,又有迁安福县观音庵为业,又有占于澧州蛮儿河创业,各霸一方。自戊子之变,合族避乱,徙居各省,人丁散乱,支派纷纭。惟我祖卜居石南,累世莫紊。厥后子孙蕃衍,思欲建祠序谱而志有未逮。幸赖圭公等创修宗庙,昭穆之英灵有凭,迨其后合序墨牒子孙之支派不乱,以五行而取义至于今相传耳。虽然时过则境迁,年远则人繁,使不穷源溯流,将祖宗之渊源竟混杂而不明矣。于是孙等倣前人之旧迹,垂将来之世系,暂附字义二韵,铭于家牒以贻后世。至若掞藻摛华增序宗派,是所望于继起之贤者。

  田氏族谱总序(马鞍铺祠)

  善乎魏叔子知言曰:天心无专爱人道,有常经赵田字其民,厥后可以兴夷。考田氏系出虞舜,盖自陈敬仲抱器奔齐后,遂赐姓田氏。传所谓五世其昌者也。遥遥华胄有自来矣。然狄武襄不肯强附梁公之后,郭崇韬自称汾王之苗裔,闻者笑之。今士大夫不务修身立德,而其所作家乘、以及行略、墓表,往往夸诩先世以相引重,附会攀援。适以绝类而乱宗,不知桀纣幽厉之出于禹汤文武,而彦闵曾冉之先亦未始有显者也。乃于所观田氏族谱并无泛徵远引。盖,庶几其为信谱也。其先祖闿士公为明翰林,累官至大学士,生平品学政绩载在史册。由江南迁湖广澧州永定县之天门山,子孙蕃衍。厥后有斌公、瑛公者,移居石门县双溪桥之东马鞍铺之南,迄今里人所称田家溪者,是也。自斌公传至榜公,所生八子历数传仅存五房;瑛公传至举公仅存一房,总计相传已十七代矣。先是族众有移居陕西者,有移居永顺之桑植者,有移居湖北之鹤峰者,有移居本县之九渡河者,年湮道远,惜无人焉裹粮往,积广敦敬宗收族之谊耳。噫!路人其先宗族也,宗族其兄弟也,兄弟其先一人之身也,知路人之为兄弟宗族,能保兄弟宗族之不复为路人乎?况今干戈搅乱,不得已而轻去其乡者,亦往往而有然,则兹谱之修,诚哉其不容缓也。昔苏明久尚自序其谱曰: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由然生矣,予于兹谱亦云。

  赐进士出身

  钦点主事笺分工部管缮司主事加三级黄道讓拜撰

  张家溪田氏龟祖老谱序(磨市祠)

  至若大振于宗,才名特著与三苏齐名事:田林公抑者为我田氏乃吾始祖田龟字宁眉之不祧祖也。我祖原籍山东青都府益都县其籍南京十字街洗马港,庚子年游泮进士,升户部连任刑部内侍。即生于甲子年三月初三日午时,奉圣上见我祖人才第一,于宋氏无双,因而招为附马。逮光宗绍熙年间皮苗夷嘴判比奸业足运等策学问才能以此军欲仲任非田龟不可,于是我祖奉旨南镇,领潘明珠同姚侯王诸将获剿游辰邑之古卅八湾,诸将同诸兵部血刃,而苗夷咸服。以是孔明仗波平夷之功,我祖以光焉,报捷于朝,敕封兵部尚书,坐镇边疆,落业于江西吉安府吉安县大栗树以为家烟。八十八岁,葬于塘恒头落山坡。祖穴坤山艮向。大娘生子三:子琦张氏,子珍潘氏,子玙于氏,分居在京;二娘吴氏生子三:长乐熙将军、次乐宏都阃府、三乐文副元帅;管氏生子三:龙一、龙二、龙三,在江西吉安府吉安县。乐熙公永乐二年兄弟三人过湖广辰州府泸溪县三都抚路坪落业。古往今来,代有伟人不胜枚举,勋名特著,为吾姓光者出自商周。

  田敖公任尚书仆射、田允公在应居落道,皆其田世泽公之卓卓者。他儒,田初平吃死咸羊以不浇浅。自汉及晋,田生高任江西按察司。田道珍公有桃源之级。田世敖公为誉录官。田才公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自开皇五年田镇益公任江西按察司,其子金安为户部掌佐侍郎。公帝田梦林公为内阁掌印。典部官田正忠公任国子监祭酒。至唐高祖二年,田启益公任银库笔铁官。田万选公任内阁掌告,敕选入舍人。田魁甲天保十六年状元。田仁慈公侍卫兵部尚书。田方清为五博士。田泽公官拜尚书。田上庭公为礼部尚书。田珊公为京学名。田仲公为龙头大学士。田上士公任江西吉水县文柳郎。


  沈阳高花田氏族谱


  族谱前言

  且夫田氏为姓,始自春秋齐国之君田氏者也,数千年来虽云史无专志但田无二字,一系苗裔无可否认,唐宋元明散居各地。清世初期居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田家崴子,观此以姓氏称名地方者,定非三丁两户,必有显贵名贤。兹据辽宁省立博物馆存有“田氏历史人物”一书记载,康熙年间吾田氏,文有侍读、武有总兵,四品五级者大有人在,仕宦之家不问可知矣。嗣以开放关外禁荒,由山东拨民,吾族迁来辽东,初居辽阳城东南糯米庄,后由吾祖先:讳祯泰公,迁来高花定居,至今已三百五十余年蒸尝 ,俎豆瓜瓞绵绵又成旺族矣,高花族人向以耕读为本兼业工商,亦有奔波于仕宦之途者,承祖先之贤孝,继干国之忠良,无佞无奸、不邪不氓、克勤克俭、守分安常。七世祖讳维明公,才高识广敦亲睦族众所称扬,当时族人男女将两千人,其各宗支派系父名母氏无不随口如流,族人皆呼之明白大太爷者也,其欲吾族世系无紊,宗支有序,为首次修撰宗谱名曰《宗派清册》,序文附后十代前人了了可见(首次修谱,维明公自序: 盖闻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宗派,虽百世可知我田氏先远之祖宗无所考核,然维明天姿虽愚,幸私淑而与有闻焉,乃自我始祖所遗苗裔不下数十余户,一时碍难尽书而其详自不可得闻也,是以忘其固陋,姑将盛京西南高花堡、佑护坨子、高力庄子、金山堡等处所居,一本五支苗裔采而辑之,以为考察宗派注名曰《宗派清册》,今将祖遗某派名讳胪列于左由此内续, 五派苗裔权为后世之照耳)。至今五传又复百有余年,“土改”时,族人朝多得此《宗派清册》,其内人肖氏文琴收藏至今,俾吾田氏宗族有志可查,该人等实为有功可居。“文革”后实行深葬宗骨深埋,既无曝尸露骨之忧,且有阡陌相连之善,沧桑万古规律自然,但吾族人皆欲迷其宗骨所在,以及世系宗支,故而重修宗谱定名曰《高花田氏宗谱志》,内辑如下栏目:一世居、二茔地、三嫁娶丧葬、五风俗习惯、六族中重点记事、七世系表等七个栏目。

  重修宗谱:田朝兴 田廷佐 田治强 刘君裕 等

  家族来源

  吾田氏先远世居黄河流域生息,今黄土高原。明末清初居今山东省蓬莱县田家崴子,传闻至今无籍可查,清初顺治三年开放关外禁荒,由山东移民吾祖先随龙脉郑亲王迁来盛京,初居今辽阳城东南糯米庄又称峨眉庄居住。当时清廷政府腐朽权臣当道,贪婪暴虐、民不聊生,吾祖先急公好 义,乃联合多人意欲反抗,以求生存,乃于地窖之中暗造兵器,锻铁时驱使院内鸡鸭飞鸣,以掩砧杵之声响,不慎为清庭侦知,以谋反论处,法以殪族之罪,时吾祖先讳祯泰公,年甫双龄遭此惨祸至矣,抄捕时为乳母,阿邦粥里氏隐藏幸免于难,哺育至十二岁又为清庭侦知,二次派兵收捕,吾祖先逃来高花,求救于刘氏之门,追兵至藏于卧病女衾絮之中,复免于难兵退了之。清世初期太宗皇帝,编制八旗军制,加吾祖先锒黄旗内务府当差,由是则永远定居于,高花牛录矣。数载吾祖先成年,刘氏病女痊愈,因感相救之德,乃联姻焉,婚后数载不育又娶司氏祖母连生二子,即吾二世长祖讳钧荣公及次祖讳钧域公是也,已而刘氏祖母又连生三子,即吾二世三祖讳钧明公、四祖讳钧亮公、五祖讳钧宠公是也。由此五祖连宗,世代相承,绵绵瓜瓞、脉脉儿孙。高花田氏已成旺族,至今十有五传三百五十余年矣。世代既久不免迁徙,康熙初年二祖三世讳德春公一支,迁至辽中县佑护坨子居住,讳启春公一支迁居金山堡,继而五祖四世文萃文瑾二公两支 ,迁至高力庄子居住。率皆二百春秋,除金山堡一支无嗣而外,其他皆成旺族。近年高花族人侨居外地者不在少数,如大祖朝职居上海,朝勋朝汉等居北京,朝富居黑龙江省讷河县,治新遗二子居山西,三祖朝纪居太原等等,一时难为尽述,由于久无联系殊难了解现况,仅将其当志之处空白,待之日后得悉端倪,再行补志。其他如在市内工作者时来时去,其不属于世居者矣。


  麻阳田氏谱序

  前篇旧序及重序见《田氏族谱》重庆合川田宗佑家藏手抄本。麻邑田氏旧谱共计十二册,此处暂缺录各篇谱序,只列旧谱原谱序文作者于下:

  一、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公元一七一八年

  明公房:生质

  二、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公元一八一九年

  兴公房:宏成

  三、道光二十年庚子岁公元一八四零年

  明公房:宗灏

  兴公房:宏勋、宏麻

  黄谢云(麻阳知县)

  张学尹(福建台湾府北路理蕃同知)

  璋公房:大熟、朝福、朝蕃

  瑛公房:锦标、正德、启霖

  四、光绪六年庚辰岁公元一八八零年 戊寅岁公元一八七八年 壬午岁公元一八八二年

  明公房:天镜、开燮

  兴公房:一翼、祖明

  瑛公房:正绅、鸿文

  五、民国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

  瑛公房:心哲

  顾家齐(湖南新编三十四师旅长)

  黄鸿猷(麻阳县长)

  绘图:禾

  麻邑田氏族谱(一九九七年本)序文

  紫荆田氏,源远流长,支庶繁衍,遍布神州。麻邑田氏,源自浙江余姚。初明公、兴公、璋公、瑛公、寅公昆仲五人,历元、明、清、民国至今六百余载。子孙繁衍。安居湘、黔、云、桂、川,散居全国各省。

  清康熙五十七年修谱统计,乾隆十二年明公房及道光二十二年、光绪八年五公各房,均分别续修谱牒统计。此后战乱常起,兵焚时生,民不堪命,流离逃亡,旧谱散失,新谱难续。迩时,改革开放,国运宏昌,百废具兴,欣逢盛世,正可考研族姓文化之源流,统计教育。于是有滑石江紫荆纪念堂之维修,源流考之作也。

  阅览各房人口繁衍情况。平原发展较快,已达二十七世,约二十六年一世代。山区较慢,凤凰现有十五世代者,平均四十六年一世代。然而横向繁衍已超越马尔萨斯人口论之几何级数增长率,计划生育之重要性可概见矣。故计生政策实为国家之大计,我族之要务也。

  遵纪守法,乃我祖先训导,亦国家安定发展之基础。

  田氏祖先,代有英豪,或以文章名世,或以直臣炳功,或以为国捐躯而流芳百世,此皆我裔可效者也。子孙续源流考,以列祖列宗之优秀者为榜样,努力学习,真诚工作,为华夏更繁荣贡献力量。

  田氏来麻,披荆斩棘,拓土辟疆,形成聚居之村寨。今形势大好,应继承祖先之优良传统,努力稼樯,科技种养,发展生产,著源流考之企望也。

  源流考可补史乘之不足,为研究地方史、社会发展、风俗人情等提供资料。

  田氏素重乡邻友谊,相亲相敬,共同发展,我辈子孙应遵守祖宗之教训,爱国家、爱集体、重乡谊、团结互助,杜绝拉宗族闹派性,严禁霸道行为。

  源流考书已成,族人索序于余,望我辈族人,学习祖宗优良传统,奋勇前进,再创宏图。

  是为之序。


0.3196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