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现代名人

11王元为避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祥以孝为名,其为治母病而“卧冰求鱼”,成为家喻户晓的孝的典范之一,在西晋时曾被树为旗帜。王祥的从祖兄弟王雄之孙王戎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与大名士阮籍是相差20 岁的忘年之交。王戎的从兄王衍是西晋有名的清谈家,王衍的女儿是惠帝的太子妃,王氏一门由此仕途腾达。东晋建立后,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 ,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   


司马氏怕王氏权重镇主,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遏制,终于使琅邪王氏在晋成帝年间离开了东晋政治权力的中心。政治上失了势,琅邪王氏又在文化上发展了起来。王览的后代王导是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弟子 ,王志的从侄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将琅邪王氏的书法艺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后,琅邪王氏家庭中书法家辈出,影响深远。   

南北朝时期,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 东、西魏之后,琅邪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京兆王氏

亦为姬姓传人,据说其始姐是战国时期的魏公子无忌。秦灭六国之后,无忌的子孙逃至泰山,始以王为姓。西汉时,泰山王姓被迁至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因此地属京兆尹,后来便被称为京兆王氏。   

凤阁王家世居京兆郡霸城县(一作霸陵,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后徙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咸阳凤歧原(今陕西咸阳市一带)、汲郡(今河南卫辉市)等地。凤阁王家起于汉宣帝时济南太宋王贤。王贤是魏公子无忌玄孙,祖卑子,始姓王氏。卑子九世孙遵,后汉河南尹。遵生鲂,鲂生某,某生景,景生均。均后八世,衰落不显,至北朝,有同州刺史王罴,追随宇文恭任骠骑大将军,进位柱国,生三子:谟、轨、文楷。谟袭爵,轨仕隋官至东郡通守,文楷官起部郎。王罴孙王述在帮助杨坚代周建隋中立有大功,被授予军职。其后,京兆王氏族人在隋唐两代显示出了超人的文韬武略,名人辈出。在从唐朝建立到大中年间的200多年中,京兆王氏家庭有18人登进士科,30多人登台省之位。唐玄宗年间,这个家庭中有3人曾任凤阁舍人,故京兆王氏之被称为凤阁王家。随着唐王朝的消亡,京兆王氏也渐渐销声匿迹。   

与凤阁王家同源,后汉河南尹王遵十一世孙直也世居京兆,官至瓜州刺史,子孙亦贵显唐代。其中有名王德真者,是其孙,在高宗和武后时两任宰相。《新唐书宰相系表》说,王姓在唐代,最著名的有三支:一曰琅邪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这实际上是为当时的王姓家族排座次。

北海王氏

出自姚姓,为舜帝后裔,居于北海、陈留一带,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因所居地望不同,以县分为三支。三支之中,营陵王氏知名最早,剧县王氏影响最大,密县王氏家富于财。世人所说的北海王氏,一般指北海剧县王氏。献帝初年,营陵王氏开基祖王修初显于仁途,任高密令。王修有二子忠、仪,忠仕魏,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仪魏末任司马昭安乐府司马,因事得罪了司马氏,终身不事晋,以教授为业,门徒多达数千人。晋末遇乱,不肯随宗亲渡江,迁于泰山郡,终为盗贼所杀。其后,营陵王氏遂衰。   

营陵王氏衰落后,剧县王氏代之。两晋十六国时,王猛侨居魏郡(今河北临漳县南),博学好兵书,佐前秦主符坚成就霸业。剧县王氏亦因此而兴。王猛有子四人:皮、休、曜、永。皮仕前秦,官散骑侍郎,休官河东太守,永官至丞相。前秦亡后,王猛子孙一分为二,分仕于南北朝。仕于南朝者,有王曜及休子镇恶等人。宋武帝率众北伐,镇恶任前锋,进军关中,功居第一。武帝惧其功高震主,遣参军沈田子诱杀之,连同镇恶兄基、弟鸿、遵、渊、从弟昭、朗、弘等共八人。后武帝虽追封镇恶为左将军、青州刺史,封龙阳县侯,让镇恶后人袭爵,但仅传四世,至镇恶曾孙睿时,遇齐代宋,爵 位补革夺,此后便衰落不显。   

王猛子孙仕于北朝者,则风光贵显达数百年。如镇恶弟宪,少遭父丧,随伯父永在邺(今河北临漳县南)。永仕前秦为宰相,秦亡时被西燕将慕容所杀,宪逃奔清河郡(今山东临清东北),北魏初年出仕,官至并州刺史,封北海公,年八十九卒。长子崇袭爵,次子嶷历官南部尚书,封华山公。卒,子祖念袭爵。祖念弟云,官豫州刺史。云子昕,历仕北魏、北齐,官至吏部尚书,有盛名。兄弟九人,贵显一时,母清河崔氏,深谙风训,所生九子皆风流蕴藉,时号王氏九龙。其中王晖少与兄昕齐名,官至兖州刺史。晖弟昭,才兼文武,以友悌知名,官至考功郎中。昭弟,北齐孝昭帝心腹重臣,官太子太傅、散骑常侍。齐亡入周,周武帝用以为仪同大将军、仪同谏议大夫。隋弟皓,儒雅同于诸兄,官郢州刺史。皓弟晔,官沧初仕文林馆侍诏。   北海王氏居于密县者,北朝时有名讳王闾者,数世同居共财,家人有百作余口,家门雍睦,乡里敬慕。官府奏闻,被旌表门第,号称天下著名义门。

东海王氏

亦东海郡郯县王氏,世居今山东郯城县城北。自东汉以至南北朝,东海王氏也是王姓人的一个著名家族。东海王氏起于东汉会稽太守王朗。王朗是个儒生,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慕名举其为秀才。王朗因替陶谦代写奏章受到汉献帝赏识,被任命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因当时天下大乱,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官至司徒。子肃,当世名儒,魏末官至卫将军,有子八人。司马懿当政后,王肃坚决站在司马氏一边与曹爽对峙,并将自己的女儿王元姬嫁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为妻。王元姬的长子司马炎后来成了代魏而立的晋武帝,王元姬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文明太后弟王恂官至车骑将军,袭封兰陵侯,恂弟虔官至尚书,封安寿亭侯,虔弟恺官至后将军,封山都县公。王恺曾和石崇斗富,名噪一时。   

王虔子士文袭父爵,镇许昌,被匈奴人刘聪杀死。入东晋后,王虔之后王隆官后将军,隆子景,景子雅。王雅有子三人:准之、协之、少卿,晋末分别任散骑侍郎、黄门郎、侍中。刘宋时,王雅孙庆任员外常侍,庆子元闵任护军司马,元闵子谌任黄门郎,入齐后转南兖州刺史,卒于官。有从叔王擒,以文学见党赏于宰相王俭、齐竞陵王萧子良等人,官至尚书左丞。又有王准之任司徒左长史,准之子延年任员外常侍,延年子僧儒仕粱为尚书郎,有盛名,是东海王氏在南朝影响最大者。萧齐时,东海王氏又有长沙太守王沈。南北朝以后,东海王氏衰落无闻。   

除去原属二十一望者,还有显名于两宋以前、在二十一望之外的毕公高之后的河间王氏、出于王子比干之后的汲郡王氏、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乌丸族的乌丸王氏、羌族钳耳氏的冯翊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的安东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营州王氏、聊城王氏、长安王氏、高陵王氏、蓝田王氏、上党王氏、邺郡王氏、广平王氏、乐陵王氏等。

元城王氏

出自虞舜之后,属妫姓之王。战国末期秦灭齐后,齐王室田氏后代被遣散。西汉初,田安一支来到平陵(今山东东平)。后来,田安的四世孙王贺得罪了当地豪强终氏,为避祸乃迁居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大名县东),遂为元城王氏。王贺的孙女王政君连嫁两次皆未婚丧夫,18岁时被送入宫中当了最低一等的宫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政君到了太子身边,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骜。三年后,汉宣帝死,刘骜被立为太子,王政君随之成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 (今山东莘县)侯。王禁死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承袭了爵位,元城王氏由此开始知名。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登上皇帝宝座,立“新”朝。15年后,新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刘秀建东汉,元城王氏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与荣耀。   

自西汉元、成二帝时开始,到东汉建国之前,元城王氏为天下第一望族,权势地位远远超过西汉皇室。至王莽时终于代汉自立,建立新朝,其声望与后起的王姓二十一望相比毫不逊色,但不知为何不被包括在二十一望之中。   不但王氏因其源头众多,从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姓氏;而且就连各郡望间也因其关系交互错杂,从而便形成一种十分复杂的相互包容的关系。就拿太原王氏来说,事实上它就形成了许多著名王氏派别的源头,堪称名门大姓。

太原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公之后裔,是为太原王氏。自黄帝至太子晋共四十二世,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师旷称善不已。   

公元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   

并晓之以“壅堵治水”害天下的鲧,同时提出应以疏导洪水为主。然而,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周灵王,被废为庶人,于是,郁闷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起源于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裔。晋子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其后太原王氏后裔,徒居中地,人才辈出。宗敬之裔孙王翦,征燕国,平楚地,下百越,战功十分显赫。王翦之子王贲亦为秦国将军,曾败楚军,平魏地,征辽东,屡立战功。   

王贲子王离,字子明。秦二世夺蒙恬兵权,用王离为大将军。王离有二子,长曰王元,次曰


0.1143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