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繁衍

申姓迁徙简史

春秋初期,西申国、南申国分别秦国、楚国所吞并,伯夷、叔齐的后人并以国为氏而姓申,为申氏主源。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期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著名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春秋战国期间,申氏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诸侯国,表明当时申氏族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广大地。

西汉时期,申氏名人依旧甚多,如有栎阳人(今江苏溧阳)申砀,苍梧人(今广西苍梧)申朔等,表明此际已有申氏族人入居广西地区。此期至东汉时期,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氏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氏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氏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氏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氏的发展。

隋、唐之际,申氏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信州)。

五代十国到两宋时期,申氏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

明朝初期,山西申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氏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清朝初期,闽、粤一带的申氏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氏迁入东北。

如今,申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氏约占全国汉族申氏人口的43%。


蒙古族申氏

申姓由来中,由蒙古皇裔改姓的申氏是目前可考的较为可信的姓氏迁徙纪录。这一支申姓因其来源系“折铜锅十八片”分头避难而成,故又称“铜锅申”、“大锅申”、“打锅申”等多种称谓,在各地家族中广为流传着“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支花”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家族由来故事。据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东天贡村的族谱——《申氏家乘杨树堂》记载和遍布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多处申姓家谱、墓志铭、家族内口口相传的故事印证、整理,当年曰憬的十八个儿子或通过自主迁移、或通过明代政府移民方式,先后迁居到山西省晋东南各县市、南部临汾运城市一带,河南安阳市一带,河北邯郸市、邢台市一带,山东、江苏、安徽也都有。其中在长治市一带应该是这一支申姓的最大聚居地。尤其是潞城市,199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全县(当时未改市)15万人口中,申姓居然逾万人,比例之高当属有申姓各市县中第一。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山西省3位申姓代表的籍贯全是来自长治市方圆不到20公里的三个县——潞城黎城平顺。近年来长治市郊区新开发的潞商遗存申家大院也是当年潞城县辖区。而在今天河南安阳市、河北邯郸市邢台市一带(含其周边诸多县市)申姓也是各自省份申姓较为密集的区域。

      

0.2829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