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
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
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口中雌黄 王衍在谈论玄理时,经常手持白玉柄的尘尾,手和玉柄的颜色一样白皙。凡是他觉得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马上更改,世人称他是“口中雌黄”。 情之所钟 王衍的幼子不幸夭折后,名士山简去安慰他。王衍十分悲痛,几乎无法控制。山简就说:“孩子不过是怀抱中的东西,哪至于悲痛到这种地步!”王衍说:“圣人可以忘掉感情,最下等的人则对感情没有体会。然而最珍重感情的,正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山简很佩服他的言论,也转而为他感到悲痛。 乃在牛背 王衍曾托族人办事,但好久没有回音。有一次聚会宴饮,就问那个人说:“近来托您办的事,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想到那个人很恼怒,举起酒器就砸他的脸。王衍沉默不语,清洗完毕,领着当时还年少的王导一起乘牛车离去。他在车中用镜子自照,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还是在牛背上呢!” 举阿堵物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亲戚,凭借贾后的权势,他刚愎贪婪,性情暴戾,搜刮财物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情。王衍耳闻目睹妻子的种种恶行,但没有办法禁止她。当时,他的同乡人、幽州刺史李阳,是名震京师的大侠士,郭氏素来很忌惮他。王衍因此对郭氏说:“不只是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说过这样做不好。”郭氏因此行为稍稍收敛。王衍素来鄙夷郭氏的贪重钱财,所以口中从来不提钱这个字。郭氏想试试他究竟会不会说,就让奴婢用钱绕床一圈,让他不能走出来。王衍早晨起来看到钱后,就对奴婢说:“把这些东西都拿走!” 赌射杀牛 彭城王司马权有一头快牛,对它非常爱惜。王衍和他赌射,赢得了这头牛。司马权说:“你如果要自己骑乘就算了,如果想杀掉吃牛肉的话,我愿意用二十头肥牛代替它。既有肉吃,又能存下我喜爱的东西。”王衍却把牛杀掉吃了。 珠玉在瓦 王衍俊秀而有很好的名望,一心企求玄虚悠远,从来不谈利字。他的族弟王敦在晋末南渡之后,经常称赞他说:“夷甫处在人群之中,犹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块之间。”顾恺之在王衍的画像上作赞词,也称赞他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壁立。由此可见他被人所推崇的程度。 风尘外物王戎曾说:“王衍的风度仪态高雅清澈,好象晶莹的玉树,自然是尘世之外的人物。” 神锋太俊 王澄评论王衍说:“哥哥外貌好像很正直,可是锋芒太露了。”王衍回答说:“确实比不上你那样豁达大度。仪表温和。” 岩岩清峙 王导评论王衍道:“陡峭地肃静地耸立在那里,像千丈石壁一样屹立着。” 以楷方衍 众名士对比评论人物时,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其中把裴楷与王衍相比。 身今少恶 还在西晋时,有一班人倾慕道家学说,其中有人登门向王衍请教疑难,正碰王衍前一天已经谈论了很久,有点疲乏,不想再和客人应对,便对客人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裴逸民(裴頠)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问他。” 琳琅珠玉 有人去拜访王衍时,遇到王戎、王敦、王导在座;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王诩、王澄。他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
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
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11转载2016-07-04 14:24:17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亲子好时光(qzhsg0)
更多知识和资讯,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亲子好时光”并关注。
亲子好时光,专注于小学、初中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与陪伴。分享教育理念、学习技巧、养育方法、活动资讯等资料和文章,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每一个家庭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享受温馨的美好时光,留存珍贵的成长记忆。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关注亲子好时光就足够了!
★ ★ ★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风范 体势俊逸
清风明月 轻舞云烟
含蓄健秀 平和自然
与王羲之有关的成语典故
▼
东床快婿
郗鉴(太尉)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太尉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王丞相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太尉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转载2016-07-04 14:24:17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亲子好时光(qzhsg0)
更多知识和资讯,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亲子好时光”并关注。
亲子好时光,专注于小学、初中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与陪伴。分享教育理念、学习技巧、养育方法、活动资讯等资料和文章,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每一个家庭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享受温馨的美好时光,留存珍贵的成长记忆。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关注亲子好时光就足够了!
★ ★ ★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风范 体势俊逸
清风明月 轻舞云烟
含蓄健秀 平和自然
与王羲之有关的成语典故
▼
东床快婿
郗鉴(太尉)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太尉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王丞相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太尉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
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
兰亭会
晋代王羲之、谢安、孙绰等贵族高官四十二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绍兴越城区)兰亭聚会宴咏,晋唐后绍兴屡有举办兰亭盛会,后以「兰亭宴、兰亭会、会稽风流、山阴豪逸、山阴游、兰亭修禊」等统称高朋聚首,饮宴游乐;或称群贤高会,儒雅风流。
▼
教子习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无数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