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简介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

始祖姬晋始祖姬晋

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4-5]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7]  [8] 

11、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11v

先秦,《逸周书》太子晋解之章。孔子删诗书,至此曾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

西汉,《史记巻四·周本纪第四》载:(简王)十四年,简王崩,子灵王泄心立。二十七年,灵王崩,子景王贵立。

西汉,《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

春秋时期,《春秋左传集解》:第十八·襄公五·经,襄公二十八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天王即灵王也)。又载:癸巳,天王崩,未来赴,亦未书,礼也。

春秋时期,《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战国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

癸巳,天王崩,未来赴,亦未书,礼也。

战国时期,屈原《楚辞·远游》篇:“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畄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歺六气而饮沆瀣兮,嫰正阳而吸朝霞。保神明之清兮,清气入而粗秽除。顺风而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而和德”。

梁代,《江文通文集》载:<王·太子>:子乔好轻举,不待炼银丹。控鹤去窈窕,学凤对巑岏。山无一春草,谷有千年兰。云衣不踯躅,龙驾何时还。

晋代,陆机文集里记载:王子乔赞,遗形灵岳,顾景忘归。乘云倏忽,飘颻紫微。

唐代,《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中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 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守敬为司徙,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唐代,王氏墓志铭也记载:秦大将军王翦,是周灵王之子后代。

明代,《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七回:开篇说:东周灵王长子名晋,

姬晋影视形象

姬晋影视形象(6张)

 字子乔,聪明天纵,好吹笙,作凤凰鸣。立为太子。年十七,偶游伊洛,归而死,灵王甚痛之。使人发其冢,惟空棺耳,乃知其仙去矣。至灵王二十七年,梦太子晋控鹤来迎,既覚,犹闻笙声在户外。灵王曰:“儿来迎我,我当去矣。”遗命传位次子贵,无疾而崩。贵即位,是为景王。


11王氏家训十则
   一:谦虚
  古人曰:“满招损,谦受益。”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只是因为少了谦虚这种品质啊!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兵必败,在周易六十四卦系统中,唯有《谦》卦是六爻全吉,可见谦的意义是多么广大啊,所以说王氏子孙务必首要做到谦虚这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品质,终身奉行之,久而久之必然应用自如,另外还要包含忍让这种内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因为一己之愤怒而忘记了节制,小不忍则乱大谋。
   二:谨慎
  人在社会之上,陷阱非常之多,如果有一丝放松,可能就会产生很不好的事情,造成很大的恶果,所以一定要谨慎行事,多思多想,要有怀疑精神,不要盲目乐观,正所谓:“乐极生悲”“祸固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灾难的发生往往是在自己不留神的时候发生的,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当官还是经商,做学问还是交朋友。
   三: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人要想做到节俭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当自己有钱之后,追求奢华,爱好面子,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很成功,很有钱,显示自己的财力,炫耀自己的奢侈,其实这种心理是病态的,一个人的美好德行才能彰显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己在讲排场,奢华的同时无形之中这种风气会影响到子孙万代,家内必出败家之子,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则,不显露财富并不代表没有财富,好显露财富的人难免引起他人的歹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易》曰:“节俭,吉,奢华,凶。”
   四:勤勉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讲一个人千万不要懒惰,因为懒惰久了,人就没有斗志了,要是时刻刻勉励自己要勤奋,不要有丝毫的懈怠,好男儿当建立一番功业,不要玩物丧志。11

  吾族王姓者,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宗敬看周室衰微不可为之,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成为太原王氏祖,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其后太原王氏后裔徙居中地,人才辈出,形成许多支源于太原之王氏衍派。十六世孙王前,自幼喜爱兵事,成年后为秦国将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征燕国,平楚地,下百越,战功十分显赫。翦之子贲亦为秦国将军,屡立战功。贲之子离,秦二世大将,钜鹿之战,王离败于项羽而亡。离公二予,长王元,次王威。王元为避乱,徙居山东琅琊,后迁临沂,是琅琊临沂王氏祖。二十四世吉,西汉谏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威仍居晋阳,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后子孙散居各地。至九世孙王霸,又重返故里,定居太原。

      王吉九世孙王仁,东汉青卅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融子二,长王祥,二十四孝之一。次王览,母朱氏。汉末世乱,祥扶母携弟移居安徽庐江。应徐州刺史吕虔之邀,做了魏朝别驾。从此,琅琊王氏开始步入中国政治舞台。司马氏当权的年代,王祥因孝友忠义,升为三公。王览,西晋金紫光禄大夫,子六.裁、基、会、正、彦、琛。裁之子导,辅佐司马睿在南京称帝,是为东晋,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堂兄王敦,都督江州、扬州、广州、荆州、湖南六州军事,成为东晋初年最强大的将领。王导和王敦一文一武,一刚一柔,权倾东南,被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正之孙,旷之子王羲子,著名书法家,被唐太宗称为“书圣”,人称王佑军。彦,西晋金紫光禄大夫。兖州剌史,子尚,尚长子休之,迁魏郡。

      王导九世孙褒公,生子鼐,鼐子二,弘让、弘直。弘直长子琳,唐武则天丞相。王琳八世孙言公,“三槐堂”开基祖,子彻,彻子祜,宋太宗兵部侍郎,居汴京城东,在庭院植三棵槐树,言其后必有三公者,后来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旦子三,长子庸、次子冲、三子素。素子九,第四子巩与大文学家苏轼友善,苏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名扬天下,成为王姓中最大的一支。大明洪武二年,彦公后裔王魁自洪洞县迁河南新安县东石井村,王魁在叔伯弟兄中排行十二,尊称十二公。公一子景才,景才子三,长整,次安,三才。整迁居城西七里站王庄后,子孙众多,清康熙年间,一支讳均成由王庄迁渑池南坻坞西坡,生子二,长道大,世居南坻坞,至2000年已传十三世。次道兴自坻坞迁庄沟,生子二,长起云,次起秀。起云生子二,长生祥,世居庄沟,次生瑞再迁义昌,到2000年传十世。

       自公元前565年王氏始祖太子晋生年到公元2012年,王氏一族在中国成为四大姓之一,总人口近一亿,太原、琅琊、临沂、三槐、三沙等堂号达几十个,其中“南京山阴村三槐堂”王导、王羲之家族最大。我们新安县王氏十二公即王览之后自太子晋到现在已近百代,可谓人丁兴旺、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时逢盛也,续修宗谱,承前启后,义莫大焉。愿族人体察吾良苦用心,吾心足矣。是为序。

       太子晋八十九世,王融五十七世,十二公王魁十九世王志峰谨志

11
0.219466s